外资买房都成国家安全威胁!美欧外资审查不断(3)
时间:2018-08-22 06:4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根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在28个欧盟成员国中,目前有对外资审查法律的有12个,分别是奥地利、丹麦、德国、芬兰、法国、拉脱维亚、立陶宛、意大利、波兰、葡萄牙、西班牙以及英国,而近年来,德、法等国都在酝酿加强对外资审查立法。 其中,德国最为迅速,也恐对中国的影响最大。根据安永的一项数据研究,2017年中期,中资在欧洲投资额为576亿美元,其中对德投资占到了最大份额,为137亿美元,且投资率在2018年上半年仍有所增长:德国公司是中国买家的主要选择。 不过,荣鼎集团跨境投资部总监韩阿曼(Hanemann)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则坦言,在中资收购了戴姆勒约10%股份这一事件后,德国国内的舆论风向就有些变化,毕竟这是德国企业中“皇冠上的明珠”。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了自中企成功收购库卡到最近收购德国莱菲尔德金属旋压机制造公司(Leitfeld Metal Spinning)失败的八个阶段性案例后,可以清晰地看出,德国政府是如何在舆论以及各种游说群体的压力之下,在三年内不断收紧对外资投资的审查限制,且其针对方向也相当明显。 在2016年的库卡收购案中,虽然存在着德国政府没有充分保护德国核心企业的质疑之声,但是,德国政府并未对库卡收购案进行干预。 在随后的中企收购爱思强(Aixtron)案件中,德国政府并没有做出最后决定,仅表示出在新的信息的基础上,此案必须进行深入审查,不过,德国经济部也以该收购案涉及“安全问题”为由收回了此前的收购许可。 最终,该交易由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发布总统令阻止了中资对爱思强的收购,其原因是美国表示,此收购可能会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原因在于爱思强的科技同时也应用在美国军方设备上,存在国防安全隐患。 随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也表示,希望美方停止对中国企业的捕风捉影,为中国企业投资提供公平环境和便利条件。 2017年,在中企收购欧司朗(Osram)的成功案例中,德国政府开始进入了深入审查阶段:最初德国政府拒绝签发相关准许证明,在深入研究了约三月后,政府才为并购开了绿灯。 同年,在中企收购位于萨克森的航空航天(材料)供应商科特萨(Cotesa)期间,德国政府的深入审查时间加长了:在7个月之后,该并购才得以完成。 在中企收购英国企业德国子公司赛普乐(Sepura)期间,德方开始同中方企业进行谈判,由于赛普乐为德国政府提供数字通信,德国方面对此相当敏感,在对收购进行干预后,中方成功完成收购。 在戴姆勒收购案后,德国爆发了关于收购低于25%门槛的全面大讨论:由于中企在2018年收购了戴姆勒约10%的股份,德国政府开始探讨在收购低于25%股权的情况下,政府如何能有发言权。 其原因在于,根据德国《对外经济法》规定,外国投资者在德国投资享受与本国企业一致的国民待遇,依法承担同样的义务。外国企业对涉及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的收购在达到25%或甚至更高时,审查才会发生。 然而最终在近期的两个案件上,德国政府干脆放弃了上述原则,开始主动干预和阻止中资投资。 譬如,在7月27日,德国政府指示德国国有开发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收购德国高压电网运营商50Hertz 20%的股权,以阻止中资企业的收购。德国政府辩称,KfW的收购是出于保护德国重要能源基础设施的安全的需要。 8月1日,德国政府则以“安全策略考量”叫停了中资企业通过旗下的法国公司间接收购德国莱菲尔德金属旋压机制造公司(Leitfeld Metal Spinning)的案件,在德国律师界看来,此次阻止措施是史无前例的。 前述德国精品投行律师对第一财经记者指出,德国政府实际上发出了一项预防性的命令,并声称这一收购对德国公共秩序或安全构成威胁,从而禁止具体的收购,这是没有先例可循的。 德国中国商会也在声明中指出,德国政府在此次中方收购比例不超过20%的情况下,强行进行干预的做法不仅违背了基本的“国民待遇”原则,也干扰了市场的公平交易。这更是对中国投资者的歧视性做法。 随后在8月7日,德国联邦经济与能源部表示,目前德国正拟法案将审查门槛降低至15%,并且更加密切地审查在军工行业、关键基础设施领域和与安全相关的民用技术方面的收购行为,且该法案有可能在2018~2019年初生效。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第三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下一篇:兵贵神速,新沂公路站快速处置事故现场 确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