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批疫苗事件:监管部门未认识到儿童安全
时间:2018-08-08 19:3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半月谈评论 | 儿童安全,当视之如“国之重器” 最近疫苗事件让许多人出离愤怒,朋友圈铺天盖地刷屏。数十万儿童被注射劣质疫苗,这样的事情颠覆了正常的认知。人们很容易就把这一事件和前些年发生的幼儿园虐童事件、劣质奶粉事件等联系起来:为什么儿童总是频频受伤害? 人们的联想和质疑是有道理的。这些事件不仅有着相同的受害者,深层次的原因也有着惊人的共同点:为利润而失控的企业,滞后且不健全的监管。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总是以最高层介入、肇事者被问责而结束。 如何避免下一次?显然,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是不可取的,我们必须从更高的层面来总结教训,防患于未然。儿童安全,这或许是我们应该更加着重考虑的层面。 儿童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可以说如何强调都不过分。对千家万户来说,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人们很自然会认为,疫苗、奶粉、幼儿园等等与儿童有关的行业,都关乎儿童生命安全,并非普通行业,其发展必须用不一般的标准去严格约束和监管。 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时候,与儿童安全相关的行业不仅没有被特别郑重地监管,反而因为儿童相关行业利润的相对丰厚而处于一种更加放任的状态。劣质与暴利,是许多婴童产业的普遍特征。在实体经济普遍步履艰难的大背景下,这几乎是一种讽刺。 究其原因,是一些监管部门对儿童安全问题的认识没有上升到应有的高度。这,显然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不相符,也已经滞后于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形势,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理念问题。 在独生子女时期和二孩时代,儿童对于一个家庭的重要性被前所未有地放大了。在家庭内部,儿童安全无疑是头等大事,成人们24小时围着孩子转,生怕其有个磕磕碰碰。儿童安全出了问题,那将是一个家庭的难以承受之重。儿童在家里总体是安全的,但是,走出家门,铺天盖地、防不胜防的各种风险却频频向儿童袭来,让人们顿生焦虑和无力之感。全社会亟待为儿童构建一张令人放心的安全网,尤其是与儿童相关的行业,必须夯实儿童安全的保障线,这是人民群众的心中所盼。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曾于2016年发布报告指出,我国的儿童福利制度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保护型现代儿童福利体系。该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儿童福利与保护政策报告2018》指出,2017年是儿童关爱保护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国家密集出台政策统筹推进儿童关爱保护服务体系建设,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全面贯彻国家政策、创新实施措施,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形成了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良好态势。截至2017年底,全国有12.7万名基层儿童主任上岗服务,17.8万所儿童之家投入使用,以将近3亿儿童全面纳入基层儿童福利与保护网络为目标,均等化、专业化为重点的儿童关爱保护服务体系建设正在快速推进。 严格保护儿童安全,不仅是党中央、国务院当前着力推进的工作,也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共识。在发达国家,与儿童安全相关的行业均受到高于一般行业的严格监管。以疫苗为例,美国于1986年通过了国家儿童疫苗伤害法案,成立了国家疫苗项目办公室(NVPO), 专门协调所有和疫苗接种相关部门的活动。疫苗从研制、上市到产生不良反应后的赔偿,均设有严格的监管制度和应急机制。再以幼儿园为例,各国对幼儿教师的资质均坚持高标准、专业化,对虐童行为则以重罪论处。 在现代国家治理中,儿童安全为何受到如此重视?从联合国1990年通过的《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可以找到答案:“……儿童幸福需要最高一级的政治行动,我们决心采取这样的行动……我们在此庄严承诺,对儿童的权利,对他们的生存及对他们的保护和发展给予高度优先。这也将保证所有社会的幸福……我们做此努力不仅是为了现在这一世代,也是为了今后所有世世代代。让每个儿童享有更美好的未来,这是一项最为崇高的使命。” “高度优先”“最高一级的政治行动”,这才是儿童相关行业监管者对儿童安全问题应有的认识高度。“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这不是一句轻飘飘的赞美,而是意味着沉重的责任,需要真金白银地付出,夙兴夜寐地守护。作为监管者,当以为人父母般的责任心去防止所辖行业伤害其涉及的每一个儿童,责任不可谓不重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