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小事”垒起教育高满意度(2)
时间:2018-08-07 12:0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始终把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生命线,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总结梳理了影响教育质量的“十个环节”,明确了提高质量的“二十条路径”,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质量提升体系。5年来,诸城高考成绩连年位居潍坊市前列。 诸城组建了17个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搭建新媒体服务平台,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各学校设立“家长开放日”,定期开放校园,邀请家长走进教室、走进食堂、走到学生身边。定期开展“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父母大讲堂”教育惠民工程。 化解“难事”—— 创新管理体制,让教师满意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在教师。 为了化解师资难事,2015年诸城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自2015年至2020年,每年补充新教师500人左右,优先按当年教师“退补相当”原则补充编制内教师,其余缺额部分招聘聘用制教师。4年来,诸城共招聘新教师2332人,超过了全市教师总数的20%。其中超过70%新聘教师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有效破解了农村教师年龄老化、结构性缺编、师资力量不均衡等问题。 化解了教师缺口的难事,问题又来了:新进教师多了,如何让新教师快速成长? “新上岗的教师,必须经过岗前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2015年上岗的林家村小学教师黄文珂告诉记者,“上岗前,我们在教师培训基地封闭培训了半个月,培训内容包括岗前政治集训、专业素养集训、现场观摩教学等。上岗后,又利用周六和月教研活动时间参加分学段分学科新教师初岗集训,以及后续的实践研训、延伸培训等。” 黄文珂的成长不是偶然,而是得益于诸城精心构建的新进教师“343培养机制”,即每年拨付100万元新教师专项培训经费,制定三年培养计划,构建域外、市级、学校、教研组四级培训联动网络,实施集中培训、分散研修和网络研修三种基本模式,促进新进教师一年合格、两年骨干、三年优秀。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新教师的业务素质,我们统一将农村新上岗教师安排在城区学校跟岗锻炼1至2年,一对一安排骨干教师担任‘成长导师’,带领他们尽快成长为骨干。”诸城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刘焕仁说,能够拿出1至2年的时间,让农村新上岗教师进城学习,这是需要顶住很多压力的,“但为了让教师满意,我们必须这么做”。 除了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工程”,面向各个群体教师推出的满意之举还有: 诸城在潍坊市率先设立政府教学成果奖,每年发放奖金200万元。设立1000万元的美晨龙城园丁奖,专门奖励优秀教师。优秀的教师收获了满意。 高标准建设单身教师宿舍,全市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居家式周转房300户、周转宿舍355间,并建设了教师文体活动中心。年轻的教师收获了满意。 设立大病探望制、帮扶制,对有困难的教职工和家庭发放救助资金200多万元。每年免费为教师组织一次健康体检。2016年,争取捐赠625万元,为全市5200多名离退休老教师提供免费体检。弱势的教师收获了满意。 如今在诸城,学生学得开心、家长送得放心、教师教得舒心,群众满意度连创新高。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这里,从纸上走到了现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