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检测|网络安全服务|网络安全扫描-香港墨客投资移动版

主页 > 业界资讯 > 网络花边资讯娱乐

“刷脸”应用场景越广 安全保障越要跟上

  冯海宁(特约评论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宣布全面取消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集中认证,推广基于互联网的生物特征识别认证等服务渠道。此前,已有广东、广西、浙江、山东等地开始运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社保认证。

  采用“刷脸”进行社保认证,相比过去抬着老人上楼认证、让老人举着报纸拍照显然进步了很多,不仅大大方便了老人,也为社保部门节省了成本。以广东为例,退休人员可下载“广东社保”APP进行网上人脸识别自助认证,即在家动动手指刷刷脸即可完成认证。

  除了用于社保认证外,“刷脸”技术还可用于很多领域。比如,警务系统通过人脸识别多次在某歌星演唱会前后控制违法人员。再如,多家银行自动取款机上线“刷脸取款”,用户可以不带卡,只要刷脸就能取钱。又如,地铁、高铁系统据说正在引进“刷脸”乘车技术。

  由于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有人认为已经进入到了“刷脸”时代。据说,这一识别技术将在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公共安全、维护交通秩序、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然而,多数人只看到了“刷脸”技术的种种好处,而尚未意识到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安全隐患之一是“刷脸”数据风险。“刷脸”技术应用越来越广,主要依托于互联网发展,众所周知,任何互联网技术应用都会形成数据,“刷脸”也不例外。有网络安全专家就曾明确表示,担心自己的生物特征数据被银行、手机厂商甚至是不知名的APP厂商充分采集到。

  一旦掌握公民生物特征数据的部门或者企业发生信息泄露,就会出现新的安全隐患。有专家就表示,收集了大量个人信息的平台数据库被人“拖库”(指从数据库中导出数据)后到底该如何追责,这在目前是一个法律盲点。所以,从技术到法律都要筑起“安全围墙”。

  安全隐患之二是人脸面具、视频等。尽管人脸识别的误识率可以低至百万分之一,远远高于肉眼的误识率(肉眼误识率是千分之一),但在高科技时代,人类的造假技术也在快速发展,据说3D打印技术成熟后,骗子可以打印高清的3D面具进行欺诈,对此不可不防。另外,面部相似度非常高的双胞胎也有可能给“刷脸”带来麻烦。

  笔者举上述这些安全隐患,并非是反对应用“刷脸”技术,而是提醒有关方面,相关安全保障措施必须要跟上“刷脸”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步伐。在每一个应用场景都应该有相关的技术和制度保障措施。而且在国家层面,应该制定相关技术防范措施,并填补相关法律的空白。

  截至目前,虽然说还未出现生物特征数据泄露的案例,也未发生过利用人脸面具骗过“刷脸”技术实施诈骗的司法案例,但这并不意味着“刷脸”技术应用完全是安全的。随着这种技术应用越来越广,不排除会有不安全事件发生。所以,现在有必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