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创投基金创始合伙人王利杰:区块链让我内心膨(3)
时间:2024-04-01 14:3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我们在甄选项目的时候,首先是要看基本业务逻辑和用户场景的搭配的,基于区块链发型代币,绝对不能等同于证券,也就是承诺未来分红的凭证,那是红线。可最巧妙、最令人难以拒绝的是像以太坊、NEO、Qtum、SmartMesh这类底层链(协议层)他们将在虚拟世界搭建一个数字王国,进入这个王国,自然要将你手中的本币换成该王国通行的票券,在机器人数字的世界,金钱不叫金钱,叫“代币、令牌或者叫通证”。通证就是这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世界内的通用“Currency”,而且是加密数字通证,英文叫“CryptoCurrency”,加密数字货币。 一个国家的货币供应总量(总价值),应该跟该国家的经济总量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这个生态发展越好,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基于该生态开发自己的Dapp(去中心化应用)或者智能合约,他们在执行的时候就要消耗掉更多的、该国的数字代币、或者数字通证(Token)。所以,最终市场上正在流通的数字通证的总价值,就应该反映出生态内的经济体量。这就是为什么Ether和NEO以及Qtum这些公有链生态内的Token会一直持续上涨的原因,因为他们的生态在飞速膨胀,无数的Dapp开始落地生根,所以市场上流通的通证也必须增加,如果总量是恒定的,那么单个币的面值就会相应的提高,知道经济总量和代币流通市值区域接近。 区块链是真的能改变我们生活,让社会效率更高,让数据孤岛链接,让一切产品、服务以及资产的交易流通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基于区块链如果发型国家主权数字货币,那么也会有防伪成本低、数据可追踪、难造假等优势。但是区块链项目如果没有内部的通证流通,那么就是一潭死水,如何跟全球的同行们竞技和博弈?难道未来我们的经济体真的要再一次搭建在外国人的公有链生态吗? 显然不行,我们国内的区块链技术并不落后,甚至还要更超前。区块链项目形形色色的通证设计中,也不乏非常巧妙合理,产业共赢的逻辑。把一个区块链生态中未来要通行的通证提前买给未来的社区成员(用户),这种行为就叫做ICO:首次数字通证发放! 如果这个数字通证不代表证券,那我们可以理解这个行为好像没什么瑕疵,应该没犯法?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该通证虽然不代表证券,但其总量是恒定的,因为每个生态就像一个国家,其国内代币流通总量不能无止境的超发,否则经济体系会崩溃。所以随着该生态的壮大,“移民”到其生态的“数字公民”就越多,他们都需要通过一个入口“去换汇”,这种需求越来越大,就会导致该生态的通证价格扶摇直上,加上投机分子的炒作(就像黄牛买演唱会的票,并不是为了自己看,只是为了高价卖给晚来的粉丝),整个区块链通证价格都被推上了天。 是啊,一个月4倍的整体收益,我真不敢想。来的太快了,我真不知如何是好。随着我们前期的获利效果刺激,身边的投资人都加大了数字代币的投资力度,放大效应指数级增长,最终哪些非专业投资人士、俗称“韭菜”的老百姓,被投机的浪潮裹挟了进来。当然,也有可能他们是被一些“传销组织”洗脑后强迫进来帮忙淘金(挖矿)。 我一直想清晰的知道一件事情,我上个月的数字代币账面收益,是否要纳税?该项哪个部门纳税?该如何纳税?该在什么时刻纳税?什么频率纳税? 我没有答案,我们国内还没承认数字通证的资产价值,所以就像我们的游戏账户里多了一些虚拟道具物品,税务局根本不会对其征税。但是,做惯了守法公民,我总是很不踏实,我该预留多少作为税款?谁能告诉我? 如何纳税,还不是我最不安和恐惧的地方。最恐惧的是,这个自媒体已经发展的如火如荼,圈内各种小道消息每日满天飞,关于项目的、关于创始人的、关于矿场的、关于数字通证交易的、关于外国监管政策的,真的和假的、编的和PS的,乌烟瘴气的满天飞。我们也真是拿它没办法,或许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刚出现的时候,政府对自媒体发展“很不友好”的原因吧。 我还有一个非常巨大的焦虑: 币圈这个群体,跟我们之前的TMT科技创业群体,气质和气场有着巨大的不同。不是因为他们钱包里的比特币值钱了,变得土豪了。而是因为有很多人做事情无节操、无视法律和规则、无视道德和良心的底线,唯恐天下不乱。把如此高风险的数字代币,分散给成千上万个风险承担能力极低的“小韭菜”,割了一波又一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