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龙钞龙币”火了 专家提醒:鱼龙混杂小心受骗!(2)
时间:2024-03-11 03:1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此外,也有一些龙年纪念券,产地和生产方都难以核实。某平台上,一名卖家正手拿一摞“龙荧光纪念券”推销,他特别注明这并非退市币,并多次重复“9.9元一张”。这张“纪念券”正面印有数字编号、一条龙的图形,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壹佰”“100”字样,背面是中华世纪坛。然而,商品详情介绍中,表示无金融属性,产地在“亚洲”。记者在多个渠道查询,也没有找到该纪念券的设计方和制造方明确信息。 这些五花八门的龙年纪念钞、纪念券,在市场中往往并不值钱。但有商家却宣称,可以保值增值或拍卖,这对老人来说,也潜藏着一系列风险。 例如一款龙年纪念券,卖家对网友提出的“能不能流通”“现在值多少”避而不谈,但表示“如果我要是拍卖,能拍个几十元甚至100元”。更有甚者,一些券币类藏品在别有用心的团伙成员利用下,成了为有“理财”意愿的人尤其是老年人所设的圈套。 风险 警惕“高价回购、代拍卖” 普通百姓不熟悉对人民币实际兑换汇率较低的外币,甚至还有作坊自行印刷,连钱都不算的“臆造币”……记者梳理近年来频发的收藏诈骗案件,发现套路大都如出一辙。团伙成员先以中老年人为目标,通过发放小广告、赠送小礼品等形式吸引、接近。随后,以远高于实际价值的价格推销包括纪念品钱币在内的“藏品”,极力夸大所谓升值空间。 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本身还是其次,主要效果在“演”。老人大多具有藏品变现的需求,但又缺乏对藏品价值的判断和变现渠道。团伙成员便许诺“高价回购”或“代为拍卖”。接着往后,上门询价的、鉴宝的、组织拍卖的……都可能是安排的“托儿”,老人难以察觉,每个环节都极易遭受欺骗。甚至,诈骗团伙哪怕不真的“卖”给老人东西,最终也能诈骗得手。 例如,北京警方曾披露的一起案件显示,80多岁的杨奶奶接到一通电话,对方自称是拍卖公司的,询问她家里有什么老物件可以拿出来拍卖。“鉴定专家”看到杨奶奶带来的“宝物”后,便称价值上千万元。先后收取她20余万元会员费、委托拍卖费等,结果人去楼空。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提醒,网上网下各种纪念钞、纪念币鱼龙混杂。其中一些性质上就是工艺品。贺岁纪念币钞的发行和兑换工作,都有专门的部门或机构在严格负责。 “人民币不能当工艺品卖,当工艺品卖的一定不是人民币。”朱巍说,一些主播或商家在销售时如果没有清晰告知详情,或者做出等价兑换、保值增值等虚假承诺,涉嫌虚假宣传。考虑到老人的收藏爱好和各种心理情感需求,他建议在购买纪念钞、纪念币时,一定要擦亮眼睛,选择去到正规的发行部门或银行机构申请、购买,别因贪图小便宜带来大损失。(本报记者 李松林 魏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