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构建开放包容涉外法律服务新生态(2)
时间:2024-02-09 17:0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在律师行业,上海目前已有8家中外律所联营办公室,此外,还拥有全国60%的外国律所代表处,共计124家;在公证领域,上海中法公证法律交流培训中心累计接收了140余名法国公证专业研究生来沪学习实习;在商事调解方面,上海邀请国际知名仲裁机构派员来沪担任特聘调解员,截至目前共有9位国际调解员加盟。 经过多年发展,上海涉外法律服务已从过去主要依靠外国律所和律师,发展为外国律所、中国律所、中外律所合作,中外律师共同参与的方式和格局。 “大胆‘引进来’的溢出效应日渐明显,国外优秀法律人的加入,一是给上海带来先进执业理念和管理模式;二是向世界传递了上海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营商环境,把外资引进来;三是依托自身平台加快集聚国际高端法务人才。”上海市仲裁协会会长俞卫锋说。 构建涉外法务“新生态” 近日,王雁正为自己成功入选首批上海律师赴新加坡交流培训项目而充满期待。她说:“10个人为期3个月的行程实属难得,其间要到世界一流律所实习,到当地高校、法院学习观摩,一定能扩大我们的国际视野,提升专业水平。” 其实,在上海类似的涉外法务交流活动并不少见,除此之外,上海律协还重点打造了“领航计划”涉外律师培训营项目,连续4年共举办了5期;仲裁、公证、商事调解领域都持续加大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形成了具有海派特色的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库。 近日,由浦东新区起草的《服务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引领区建设打造国际法务中心核心承载区实施方案(草案)》刚刚结束公开征求意见,该方案旨在将浦东打造成为全球法律服务配置的功能高地和国际法律服务的引领典范。此外,闵行区建成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黄浦区建成外滩法律服务集聚带。随着“两翼五城”法律服务集聚效应的形成,上海涉外法律服务平台将日趋规模化、多样化。 在研究领域,全国首个省级涉外法治研究会——上海市法学会涉外法治研究会,以及全国首家高校国际调解研究中心——华政国际调解研究中心分别于2023年成立;上海律协持续开展“涉外法律服务业政策储备”“上海律所国际化现状、经验和挑战”等课题研究;仲裁领域则致力于国际仲裁标准和仲裁规则的研究。 在智慧赋能方面,上海建成“东方域外法律查明服务中心”,点点鼠标即可查询目标国的法律法规;为了便于当事人跨国办理公证或参与调解,上海研发启用了“商事纠纷在线视频调解系统”、“电子签名系统”和“在线仲裁立案系统及远程仲裁庭审平台”,并探索采用远程视频方式为海外中国公民提供公证服务。 “近年来,上海坚持统筹推进本土法治和涉外法治的共建共融,加快涉外法律服务的科学布局。政策机制越来越开放、合作领域越来越宽广、合作方式越来越多样、合作功能越来越强大,构建了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涉外法律服务新生态,体现了上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担当和自信。”上海市司法局党委副书记刘卫萍说。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上海:数字赋能科学育儿指导服务
- 下一篇:上海恢复浦东机场区域内网约车运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