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书写新时代“西游记”
时间:2024-02-08 03:3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连云港,位于江苏的东北部、黄海之滨,因面向江苏省第一大海岛连岛、怀拥风景名胜云台山,环抱港口而得名。“天连齐鲁千峰绕,地接江淮万里来”,这片享誉“西游胜境”的土地,古老神奇而朝气蓬勃,饱经沧桑却生机盎然。 因海而生,枕海而进 沧海天连水,青山暮与朝。这是一座神奇的山海之城。绵亘200平方公里的云台山横贯市区,构成了“青山半入城”的壮观风景;蜿蜒200余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连云港地形凤凰展翅的轮廓。“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作为古典名著《西游记》的文化发源地,举世闻名的花果山就坐落在云雾缭绕、洞天福地的云台山中。 连云港在山海激荡交汇下渐次成陆,先民在此耕海煮盐,筑圩而居,繁衍生息。随着海岸线东移,昔日的海中仙山云台山三百年前始与大陆相连,成为连云港大地沧海桑田的最好注脚。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朐县,使连云港地区第一次有了明确的行政建置。北朝东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建置海州。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连云港地区涌现出众多清官良吏。隋海州刺史房恭懿勤政爱民,隋文帝评价他“其所在之处,百姓视之如父母”。明代大鸿胪寺卿张朝瑞“考绩为天下清官第一”,万历皇帝评价他“空囊如洗,清白独贻”。 放歌云天下,行走山海间。孔子在此登山观海,成就了文化名山孔望山。唐代诗人独孤及的“北登渤澥岛,回首秦东门”,写不尽海天一色的荡气回肠。宋代文学家张耒的“人家日暖樵渔乐,山路秋晴松柏香”,道不完山海人家的烟火清香。“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这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笔下的海中仙山。“山如驾海海围山,山海奇观在此间”,这是明代诗人杨本俊眼中的当世奇景。 连云港因海而生、枕海而进,乘风破浪、不屈不挠的秉性与生俱来。秦朝方士徐福从赣榆扬帆东渡,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第一人。这里自古因水频灾,一代又一代连云港人以百折不回的精神治水,疏浚蔷薇河,修筑捍海堰。新中国成立初期,实施导沂整沭工程,使饱受水患灾害的连云港地区从此束水安澜。吴承恩以花果山为原型创作了《西游记》。在云台山上有一块毛公碑,刻的是毛泽东的一句话:“孙猴子的老家在新海连市云台山”。 汇通江淮之气概,畅达黄海之辽阔。独特的区位造就了连云港开放包容的城市特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修驰道通朐界,奠定了面向大海的朐县成为秦王朝东大门的战略地位。东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已初具雏形。唐代,海州成为与新罗、日本进行海外贸易的重要通道。宋神宗时,朝廷将海州作为与海外国家来往的四大口岸之一,建高丽亭馆接待海外商旅。清末,与张謇并称“南张北沈”的海州籍实业巨子沈云沛力排众议,推动陇海铁路终端建到连云港,成为今日新亚欧大陆桥东方起点的肇始,也成就了连云港“一带一路”交汇点支点城市的战略地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在海州建设“二等海港”“可以容航洋巨舶”,为今日连云港港建成亿吨大港和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奠定了基础。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连云港还是一块有着革命光荣传统的红色热土。在这里,刘少奇、陈毅、罗荣桓、黄克诚、肖华、陈士榘、张爱萍、谷牧等老一辈革命家留下战斗足迹。 连云港是最早沐浴党的光辉的地区之一。1921年底,党成立之初,就成功领导陇海铁路大罢工,运动浪潮“东起连云、西达陕西”,震动全国。1927年秋,在白色恐怖阴霾笼罩下,连云港地区成立了第一个地方党组织。1928年秋,东海特支建立,迅速壮大为领导连云港地区工农运动、学生运动和妇女运动的骨干力量。时至今日,连云港市基层党组织从1个发展到1.4万余个,党员人数从3名发展到28万多名,179处革命遗址遗迹遍布全市三县三区,红色印记深深地烙刻在连云港山海之间,成为这座城市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 翻开厚重的抗战史册,连云港篇章熠熠生辉。1938年5月20日,连云港保卫战打响。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反击,创造了守卫连云港长达289天的历史。抗战时期,连云港市陇海铁路以北地区属山东抗日根据地滨海区。八路军115师司令部、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等总部机关曾长期驻扎在这一带,领导指挥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刘少奇曾在这里大兴调查研究,“把诊问脉、对症下药”,对山东抗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