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实体经济、服务“两新”客户 郑州银行普惠金融的温度力度(2)
时间:2024-01-03 21:4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其次,郑州银行先行先试,首创研发贷、科技人才贷、上市贷、认股权贷、知识产权质押贷等10余款产品,并为科创企业提供了“长周期、低利率、弱担保”金融支持。 以科技人才贷为例,作为一款以“人才等级”为授信依据的科创金融专项产品,其抓住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轻资产的企业特点,坚持“以人定贷”,企业无需提供抵押担保即可轻松审贷,大大降低人才创业企业的融资门槛。 再如知识产权质押贷,该产品面向那些“轻资产”但拥有核心技术的科创企业。符合贷款要求的企业,只需同意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事务服务系统平台办理线上质押登记,便能获得贷款。 提升赋能便捷性的同时,郑州银行也做好了防火墙。“弱担保”同样有额度、风控约束,在充分评估风险的前提下,全力为需要贷款的企业提供帮助。 截至2023年11月末,郑州银行政策性科创金融贷款余额达到327.4亿元,较年初新增86.8亿元,增幅36.1%,其中,政府风险分担产品平均利率降至3.88%,为科创客户一年节约成本超4600万元。 上述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强大的“朋友圈”。郑州银行与创投公司、担保机构、知识产权部门、科研机构对接,推动完善了区域“大数据金融”信用体系平台,从而提高了信贷的可得性、便利度。 行业分析师于盛梅认为,规模、效率、风控是普惠金融的三大工作重点也是难点,郑州银行在各个层面打破此前融资过程中的“玻璃门”,为区域科创企业壮大提供了活水,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样本。 当前,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作为扎根郑州本土的银行,郑州银行自然再担旗手。为了让各产业链“龙头”更快更优成长,该行制定了针对性办法。简单来说就是需求响应,需求发掘。 针对前者,郑州银行形成了行长亲自抓、对公和零售副行长具体抓、各部门分别负责的齐抓共管机制;针对后者,该行则形成了常态走访计划,“两问四送”活动,以及“满意式”销号机制。 截至2023年11月末,郑州银行累计走访全省企业2155次,问题解决率83.04%,达成合作实际新增或续贷融资金额674.88亿元,实际投放金额(含续贷)446.13亿元。 上下一体、敢为人先。能破解效率、质量、风控这个“不可能三角”,追其根本在于郑州银行扎根区域、赋能区域的格局眼光、责任担当。 从“心”出发 打通“两新”客户的最后一公里 金融利民,同样是一篇大文章。在探索助力实体的同时,郑州银行也在思考如何为乡村的新农人、城市的新市民服务,一系列精准、暖心的创新业务由此面世。 河南是农业大省,热火朝天的乡村振兴事业产生了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郑州银行总行设立乡村金融部,分行以下沉服务为重心,蹚出一条赋能乡村的成熟路径。 在助力新农人方面,该行推出了“乡村振兴卡”,还在农村建设了普惠金融支付服务站点,将服务带到了农民朋友身边。 以“乡村振兴卡”为例,除暂免小额账户管理费、短信通知费、ATM取款跨行手续费等,还具有中国银联提供的“医疗服务权益、涉农意外保险权益、农技指导权益、农产品(000061)物流权益”等特色服务,丰富了农村金融应用场景,给新农人创业提供了帮助。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为方便新农人创业,支撑农村产业发展,郑州银行研发了“结伴赢”“林权质押贷款”“厂商银贷款”等涉农贷款产品,建立了“三农”企业“金融超市”,打通服务“三农”的“最后一公里”。 考虑到新农人金融业务办理不便,郑州银行专门开发了手机银行“乡村振兴版”,提供个性化推荐与智能语音识别等服务。 截至2023年6月末,郑州银行涉农贷款余额达851.9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35%。 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的体验感、获得感,郑州银行在下一盘覆盖新农人工作生活的综合赋能大棋。试图围绕农村居民的高频生活场景,来迭代优化终端功能,统筹融合线上、线下渠道,打造“金融+场景+权益+线下生态”的泛金融服务模式,构建涵盖衣食住行、医疗娱乐等非金融场景的生态圈。 新市民方面,同样以产品创新为突破口,打造了一套信用卡普惠金融产品体系。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强化班子 优化机制 日照市援疆工作指挥部招商引
- 下一篇:淄博推动外贸新动能加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