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传承袅袅乡音,留住悠悠乡愁(2)
时间:2024-01-03 20:4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除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闽南语课程,“泉腔鲤音”微信小程序中,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栏目,例如“泉腔本字”。“泉腔本字”是泉州首个由地方政府主导、高校学术机构提供专业支撑的闽南语音频词典,该词典收录1万个常用词组、3500个常用字的闽南语发音和书写。 “曾经我的一位老同学知道我在倡导大家学习闽南语,他发出疑问:闽南语还需要学习吗?我就说了几句闽南语,然后请他写出来。结果他有好几个字都写不出来。”吴湘霖说,如何让学习闽南语的人不仅会讲还要会写,正是“泉腔本字”的意义所在。 “‘勥、漖、洘、偆、炰、熥’这几个闽南语本字是不是让我们感觉既熟悉又陌生呢?其实很多闽南语字、词在普通话中都有对照的本字。比如烤地瓜,闽南语说‘炰番薯’,炰在古代汉语中与‘炮’相通,即把带毛的肉用泥包好放在火上烧烤,是不是很形象。”吴湘霖介绍说,接下来,“泉腔鲤音”平台还将持续更新、优化、扩容,在“泉腔本字”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打造“泉腔本词”。 构建语言学习体系 “田中社区征迁旧厝,为咱群众真诚服务;侨居古宅修旧如旧,公园花草增添乐趣……”在“泉腔鲤音”微信小程序首页,“福娃乡音”栏目的闽南新童谣《田中好故事》受到广大群众的喜欢和热议,点赞量过千。该视频是去年12月举办的“田中社区小小闽南语传承人培养班”专属定制的闽南新童谣。 “田中社区被征迁新建后,为了帮助村民留住乡音,守住乡愁,我们和‘泉腔鲤音’闽南语研学平台合作,举办‘小小闽南语传承人培养班’,通过为期一个月的教学,培养稚子乡音,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孩子们对闽南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吴超说,今年寒假第二期闽南语传承人培养班即将上线,寒假放假就开班。 “通过第一期的学习,孩子们对闽南语已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第二期培养班课程将在第一期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到闽南语俚语、民俗故事等课程,带领孩子们进一步深入学习闽南语、了解社区闽南文化。”吴超说。 “闽南语的保护传承要有一个体系化的解决方案,具体到微观层面就是要解决‘传承什么、谁来传承、在哪传承、怎么传承’四个方面的问题。”吴湘霖说,围绕这四个方面的问题,鲤城区不仅创新打造“泉腔鲤音”闽南语公益自学平台,还构建起闽南语保护传承的“七个一”体系。 “七个一”涵盖了机制、平台、队伍、场所、内容等核心要素,分别是一个线上的闽南语语音词典、一套涵盖幼儿园和中小学的闽南语校本教材、一个直接服务于每个家庭的“泉腔鲤音”闽南语公益自学平台、一个专业的闽南语研究会、一批“福娃乡音”线下方言角、一个“泉音有鲤”线上培训班,以及一系列宣传、恢复、巩固闽南语学习生态和使用生态的活动。 “福娃乡音·泉音有鲤”小小闽南语传承人公益培养班,第一阶段开设三期培养班,今年暑假又走进鲤城区十几个社区开展闽南语培训;“福娃乡音·闽南方言角”已挂牌6个学习点,集结志愿者队伍8支近100人,常态化开展闽南语相关文化、研学活动;鲤城区闽南语研究会吸纳闽南语领域专家、学者、研究者等人才共85名,深入挖掘鲤城区根植深厚的闽南语基因,推动鲤城区闽南语人才梯队系统性、全方位、多层次培养……通过搭建“线上自学+线下交流”的多维体系,鲤城区正逐步形成闽南语学习生态的框架建设。(记者 黄琼芬 通讯员 李泽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