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史上最大崩盘 荷兰郁金香泡沫镜鉴(2)
时间:2023-11-09 19:5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假如以比特币新币的挖掘成本来衡量价格的合理性,根据矿机投入折旧及挖矿电费和人力的消耗,结合全网运算能力的发展预期,可以大概估算每个成本的发展变化。当然,这个成本在变化。一方面,随着矿及硬件技术的提升,单位运算能力和矿机的生产成本和能耗都在减小;另一方面,随着投入挖矿的设备的增加,单位运算能力能够挖掘到的比特币在逐渐减少。整体来看,新比特币的挖掘成本是在快速上升的。 虚拟货币的所有价格,很多时候都是心理价位,比特币的成本核算具有一定的参考依据,但实际的涨跌是成本结合市场信息形成的。由于新币占总量的比重较小,其生产的成本能够提供的价格支撑更多的是象征意义。中短期来看,利好和利空消息对比特币持有人的心理预期影响远大于生产成本,进而对价格产生较大的影响。 每次暴涨暴跌都是发生在热点事件出现、新闻媒体推波助澜、一大批新人涌入准备大赚一笔的时候。可以想象,在全球货币贬值、通胀预期严重的大背景下,一种总量恒定的货币对于默默承受货币贬值后果的普通民众具有多大的诱惑力。于是在各种利好的支撑下,群体的无意识非理性冲动推动者价格的泡沫一路膨胀,当价格到达一定的高度势必会有大单抛售,泡沫破裂,任何一个负面的消息都可能成为一轮暴跌的触发点。 或许,比特币结束暴富神话的一天就是其成熟的那天,比特币逐渐走向社会大众的过程,会是比特币逐渐分散的过程,也会是价格逐渐平稳的过程。 图片来源:摄图网 郁金香泡沫的启示比特币的暴跌,让人联想到金融史上的第一次泡沫——荷兰郁金香泡沫。 17世纪的荷兰,海上贸易迅速扩张。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荷兰迅速积累财富,取代了西班牙海上霸主的地位,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而拥有大量财富的荷兰,金融体系已经成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体系。 郁金香原产亚洲,随着贸易流通引进欧洲,在培植过程中,得到了法国贵族的追捧,而精明的荷兰投机分子嗅到这个商机后,大量囤积郁金香。而后,在荷兰贵族圈子里,郁金香似乎疯狂到成了“身份的象征”。 不久,在舆论的鼓吹之下,人们对郁金香表现出一种病态的倾慕与热忱,并开始竞相抢购郁金香球茎。甚至为了可以更方便地交易郁金香,阿姆斯特丹的证券交易所内,开设了固定的交易市场。 1634年,炒买郁金香的热潮蔓延为荷兰的全民运动。当时一朵1000元的郁金香花根,不到一个月后就升值为2万元。而花的价格从1634年到1637年,涨了1000多倍。一株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可以换下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运河边最繁华地段的一幢豪宅。 直到某天英国的一个水手,误把郁金香的球茎当大蒜来吃,这件事被扩散开来,一些人开始重新审视郁金香的价值。当越来越多的人发现郁金香价格的虚高,纷纷抛售,郁金香市场一片混乱,价格急剧下降。根据1639年的数据显示出,有些品种郁金香的价格,狂跌到最高价位的0.005%。正因为这一场金融泡沫的破裂,让千万参与郁金香投机的人,倾家荡产,荷兰引以为傲的金融体系瘫痪了三年,间接地导致荷兰丢失世界霸主的地位。最后,这场“郁金香泡沫”彻底崩溃了。 让人唏嘘的是,比特币与当年的郁金香似乎有着异曲同工的性质。比特币信仰者们相信它是独一无二的稀缺品,但是他们忽略了比特币其实是通过共识算法设置的。比特币可以是稀缺品,但个人共识算法却不是稀缺品,谁掌握了算力的主动权,谁就有能力控制币价。这也导致了比特币陆续诞生新的分叉。 如此看来,金融泡沫的发生,似乎具有一般性和普世性。无论是上世纪90年代不可一世的日本房地产,还是最近以“币王”比特币为首,一路狂跌的数字货币。有信仰的地方,就有投机者。 图片来源:摄图网 比特币将走向何方?不少信仰者们相信比特币未来可以具备“支付手段”的职能,成为一种“可流通货币”。但是比特币在确认支付的时间周期过长,且数字钱包存储涉及到安全性问题,因此不适宜用作支付手段。同时,比特币作为去中心化的货币,其汇率具有不稳定性,也难以支撑起“价值尺度”的职能。此外,比特币缺乏实际公信力的支撑和背书,因此无论如何,比特币都是一种商品,一种具有贮藏手段职能的数字货币,仅有商品属性,不具备货币属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