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检测|网络安全服务|网络安全扫描-香港墨客投资移动版

主页 > 业界资讯 > imtoken

智能账户:数字时代基础单元

从威尼斯商人到中本聪:账户的演进

说文解字中," 账 " 者 " 贝 "" 长 " 也,是对资产的长期记录;" 户 " 则为这份记录加上了身份的概念。账户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15 到 17 世纪,欧洲大航海时代带来了丰富的商业贸易活动,民众产生了大量资产(例如黄金)的处置管理和借贷需求,莎翁的《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的债务纠纷生动阐释了这一时期近乎疯狂的民间借贷活动。一般意义上认为的第一家商业银行正诞生于此时此地,1580 年意大利威尼斯成立了第一家商业银行,随后几十年里,米兰、阿姆斯特丹、纽伦堡银行陆续成立,拉开了近代商业银行历史的序幕。

早期的账户概念几乎特指银行账户,承担了连接身份与财产记录的简单功能。商业银行的本质就是管理账户,为账户所有人提供资产记录和存贷等金融服务。然而,账户真正的主人还是银行,因为银行拥有处置账户资产的权力。16 世纪初期,金匠扮演着银行的角色,民众把黄金存储在大金匠手中(往往因为他们有更好的安保措施),换取金匠开出的凭证。很快金匠就发现并不需要按照 " 账户记录 " 存储黄金,完全可以挪用一部分黄金进行高利贷业务,只要客户不集中取货,就不会出问题。几百年过去了,商业银行维持着一样的根本运行逻辑,只不过多了诸如 " 存款准备金率 " 之类的安全机制保障。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拓宽了账户的应用范围。平台经济的飞速发展让账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银行账户是管理资产,那平台账户更多的是管理数据,连接了数字身份与该数字身份在平台上所产生的活动数据。账户的数字化让使用者体验到了极大的便利,但用户依然不是自己账户的真正所有者。平台对用户数据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数据安全和数据隐私问题层出不穷,账户依然只是数字身份的投影,用户使用但不拥有。

中本聪与比特币的出现为账户概念提供了一个颠覆性的叙事。比特币的本质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记账体系,通过节点和共识网络解决了中心化机构作恶的问题,通过公私钥加密的账户体系实现了账户真正的自主拥有。运行十五年来,比特币已经成为全球最优质的 " 硬资产 " 之一,其背后的区块链账户体系也成为了下一代互联网的技术底座。

从比特币到以太坊:智能账户的诞生

比特币的账户体系证明了区块链账户在用户所有权层面的绝对优异性,但它的账户还称不上是智能账户。比特币使用了一种 UTXO(未花费支出)的账户模型,相比传统账户模型(Account 模型)提供了更好的并行交易能力,但大幅提升了账本对单一账户的管理成本和可扩展性。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看到了这一技术缺陷,希望将区块链应用在货币支付之外的领域。以太坊创立愿景是打造全球去中心化计算基础设施,让以太坊像互联网 TCP/IP 协议一样内置编程逻辑,以承载无限制的应用场景。一定意义上说,中本聪提供了去中心化银行账户的解决方案,Vitalik 使去中心化互联网账户成为可能。

以太坊的出现代表着智能账户的起点。早在以太坊之前,Vitalik 曾提出一个名为染色币(Colored Coins)的构想,基于比特币网络发行具备智能逻辑的代币,称为智能资产(smart properties)。受限于比特币网络的种种限制,该项目并未走向普及。正是对智能资产的尝试,让人们意识到智能账户的必要性。智能账户的特点是由智能合约控制,从而可以依据智能合约代码实现任意指定逻辑,例如自定义的风控规则、满足特定条件的自动化交易、账户多方管理、账户恢复等。一个完备的智能账户应当具备以下特征:

1. 可编程性。智能账户中的智能指的是可编程性。以太坊与比特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以太坊通过智能合约提供了强大的可编程性。在《浅论智能合约:数字社会的神经网络》一文中,我们提到了 Nick Szabo 的智能合约概念以及以太坊虚拟机对于智能合约执行的重要性。有了智能合约提供的可编程性,智能账户的存在成为可能。

2. 可扩展性。一个成熟的智能账户体系应当是可升级的,意味着新的技术或场景的出现(例如一条新的公链),用户可以在保留已有账户的前提下,兼容升级以支持新的应用。从当前发展情况来看,多链将成为智能账户的必备特性。

3. 用户控制。智能账户不应违背区块链去中心化的基本原则,其控制权需要完全掌握在用户手中。基于公私钥体系的密码学算法可以轻松实现这一点,例如以太坊地址本身;为了实现可编程性,使用智能合约控制账户(账户抽象)是更加先进的做法。

关于账户抽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