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欧到北美 沪版“创业签证”面向首批外国留
时间:2023-10-19 20:5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中国正值毕业季,在今年八九百万应届高校毕业生中,自主创业者是正在增长的"少数派",而其中留华学习并且留华创业的外国留学生也不断出现。在沪上各大高校,从科技创业、教育创业、创意创业到电商创业,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搜寻着创业在上海的国际生故事。 受"留学上海"的品牌影响,来自上海市教委的最新统计,去年共有来自185个国家和地区的60870名外国留学生,在本市招收外国留学生的42所高校(科研机构)就读,其中长期生增至45830名。从生源结构看,全年共接收72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来华留学生30380名,占来沪留学生总人数的50%。 海纳百川的上海,越发欢迎留学生在这座城市"双创"。目前,被称为沪版"创业签证"的上海"私人事务类居留证件(加注创业)"正在陆续发放,它开启了外籍人士来沪创业的全新里程,其中包括第一批外国留学毕业生。 外国人创新创业便利之举也利好不断,比如,一些重点高校毕业的外国留学生或国外知名高校毕业的优秀外国留学生,凭相关毕业证明就可签发两年以内的居留证件,每个区出入境管理部门都开设了外国人办证窗口,可直接受理居留签证及永久居留申请,为其在沪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好服务。像上海纽约大学这样的中外合办院校,在每年近300人、国际生占半的毕业生中,创业比例已达2%左右,这成了他们步入社会人生的新选项。 【巴基斯坦小哥创业九次终圆梦想】 5月底,上海纽约大学又一批学生即将毕业,踏上各自人生旅途。他们中,巴基斯坦小哥习木达(MuddassarSharif)已是小有成就的创业者了。在朋友圈里,他晒出了和团队在创业比赛获奖时的合照,写道:"帮助别人做出更好的决定,进而改变世界,这个梦想终于要实现了。" 上海纽约大学巴基斯坦留学生习木达(Muddassar Sharif) 习木达告诉记者,用上"终于"这个词,是因为自从大一进入上纽大学习起,他已经创业9次了。4年创业9次,这个数字有些惊人。习木达却说,这是因为在前几次创业中,自己虽然目标明确,但创业方向却错了。当一条路走不通时,他就会马上换另一条路,因此才需要多次"练兵"。他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先进的技术帮助人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真正开始创业后,习木达才终于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这个道理。"创业就像游泳,我们从书里是没法学会怎么游泳,但将你扔到水池里,呛了几口水后,你就能很快地学到游泳的动作和技巧。"习木达解释道。在创业"泳池"里,习木达的每次选择都是冒险,但每次尝试都让他离成功更近一步。 一开始,他打算成立一家贸易公司,但失败后才明白,创业首先要搞清楚市场需求,毕竟需求才是发明创造之母。得到这个经验后,他又在后几次的创业经历中发现,创业并不是一个人努力就够了,而是要找到合适的创业伙伴,和团队一起实现愿景,"这是我学到的很重要的一课。" 去年,习木达和上纽大学长安仁焕发(Raheel Ahmad)一起,创建了一家名为mltrons的人工智能决策公司。巧的是,这位学长同样也是他在巴基斯坦中学的学长,如今他们的公司已经走上了正轨,主要业务是开发相关软件,通过分析大数据帮助企业决策。"这有点像电影《钢铁侠》里男主角的人工智能贾维斯。只需要提问,软件就会自动分析数据,告诉你该怎样决策。"除了简单计算外,这项软件还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分析力。目前他们已和多家公司合作,并通过数据分析帮助其中一家客户的销售额上涨超过20%。 在习木达的家乡巴基斯坦,软件检测和开发成本相对更低,为何选择在上海创业?对此,他坦言,中国和上海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一片"土壤"。4年前选择来到上纽大读书时,他就感受到上海"国际化"的基因。"上海很不一样,在这里可以了解到全世界。比如现在,我的朋友有来自非洲、欧洲、亚洲,什么地方都有。" 在对比美国和中国业务后,习木达和同伴发现,中国市场更有活力,机遇更多。他们已经打定主意将公司扎根上海,结合巴基斯坦和中国的优势发展业务。未来,他们还将从此起步,把业务拓展至东南亚。 【跨国室友开在线培训平台与众不同】 打开Nesuku主页,在"你想学什么"的菜单里,除了普通话,还有英法德意葡西俄等西方语言,以及更小众的语种,甚至还有数学、物理、编程、健身、小提琴等"另类"。早在2016年大二时,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机械电子信息类2014级本科生王若石(LARSVAGNES)就与同级的美籍室友萧韵泽(Andy),创立了这样一家"综合性"在线培训公司。用他们的话讲,"Ne"就是Net(网络);"Suku"就是School,意为网络学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