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把军刀见证了贺龙的脱胎换骨,也见证了中国
时间:2023-10-12 09:3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它两指宽,近一米长。它呈弧形,材料是青铜加钢,如果没有生锈,它肯定像一条闪闪发光的带鱼。 可现在,它的身上覆盖了南方经久的潮湿形成的锈迹,已经看不出它的本来面目——如果把它与南方农家的锄头、镰刀、犁铧等农具放在一起,没有人能发现它的异质。 它的尖和刃依然非常锋利。如果握在手里轻轻一挥,一定还可以听得见嗡嗡吟鸣。 它的依然黝黑发亮的龙头柄,让人猜测它可能有不凡的身世。是的,它是一把军刀,一把制作于清末的军人指挥刀。更准确地说,它是“新军”将领的佩刀。 说到“新军”,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张之洞、袁世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为加强陆军力量,下令由两江总督张之洞、直隶提督聂士成、袁世凯等编练新式陆军,“习洋枪,学西法”,史称“新军”,全称“新建陆军”。 这把刀,就是这支旧中国早期近代化陆军的专用佩器。 这把于19世纪末打造的、关乎国家尊严的利器,于1935年开始由湖南沅陵县清浪乡八方村一个陈氏家族精心保存,直到几年前才公开于世。 2 它的主人是谁?它的身上发生了什么?它的故事,需要从贺龙元帅讲起—— 1925年2月16日,贺龙就任建国联军川军第一师师长。他得到了一把佩刀,就是这把“新军”指挥刀。 这已经是他从军的第11个年头。出生于1896年的贺龙,于1914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家乡组织兵运工作,从此蹑足行伍之间。到1925年,29岁的他,已经是一名拥有非凡战斗经历的战将了。 他先后领导了湘西暴动,担任了桑植讨袁护国民军总指挥、湘西护国军左翼第1梯团第2营营长、湘西护法援鄂军民军第1路所属游击司令、湘西护法军第5团第1营营长、湘西靖国军第3梯团梯团长、湘西巡防军第2支队司令等职位。在湘西说起贺龙的名字,没有人不知道的。那把有着“新军”血统的佩刀,就是他战功卓著的证明,也是他军职的象征。 在一张据说是他出任建国联军川军师长时的照片里,我们找到了这把军刀的踪迹。照片里,贺龙留着八字须,一身戎装,肩章和帽子上的璎珞垂下来,十二分的英武帅气。他的左手紧紧地握着一把军刀的刀柄。照片虽然没有拍到军刀的全身,但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它就是这把指挥刀。 11年的军旅生涯也让贺龙的思想发生了激烈的动荡。他出身贫寒,长年追随着孙中山先生讨袁、护法、讨贼,对中国军阀混战的现实和百姓的苦难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对孙中山先生依靠地方军阀进行革命能否成功产生了深深的疑虑。 之后他的职务一变再变:1926年7月他率部加入国民革命军,任第8军第6师师长兼湘西镇守使。8月他任第9军第1师师长,通电参加北伐。1927年2月他任直属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的独立第15师师长。同年5月,他在河南西华县逍遥镇和临颍县小商桥两败奉军,成为了北伐军中著名将领。 手握指挥刀的贺龙所向披靡。那把刀远比他1917年冬天与吴玉霖袭击慈利县长卫兵、拉起队伍的两把柴刀更威风凛凛。它让多少敌人闻风丧胆,又让多少湘西子弟生死追随! 这期间贺龙认识了共产党员周逸群。周逸群是在黄埔军校任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的战友兼同事,后来也成了他的战友——周逸群成为他的部队的政治部主任。周逸群宣讲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因为周逸群,他最终成了共产主义的信仰者。 这意味着,他手中的佩刀改变了“刀法”——由三民主义换成了共产主义。 这对于从旧军队中起家的贺龙,乃至整个中国军队,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一个崭新的纪年。 3 新“刀法”的首次实战是南昌起义。贺龙被前委书记周恩来委任为起义军总指挥兼第20军军长。 众所周知,起义遭到了失败。贺龙率部南下,在瑞金由周逸群、谭平山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新“刀法”的首战之日,其实也是这把指挥刀的落幕之时。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新军”指挥刀乃是清末“新军”和国民党军队指挥系统里的物器,自然不适合崭新的人民军队使用。 但贺龙没有遗弃它。它是贺龙军旅生涯的见证,是贺龙的另一块骨头。虽然它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但依然不妨碍他走到哪里,就把这把指挥刀带到哪里。 1935年11月,贺龙、任弼时率领红二、红六军团从他的家乡桑植出发,踏上了长征路。他们顺利渡过了湖南省沅陵县沅水河,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一道封锁线,在桥梓坪村驻扎了下来。红二军团的指挥部,就设在当地岗柱岩自然村一个名叫陈定祥的贫苦农民家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