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历次上调有
时间:2023-10-07 18:1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10月25日9时,央行和国家外汇局发布公告,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上调至1.25。公告称,此举可以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资金来源,引导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那么,什么是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为何上调?历次上调有何不同? 为何上调 什么是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银发〔2017〕9号)中给出的关于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的计算方式,即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为“资本或净资产、跨境融资杠杆率、宏观审慎调节参数”这三者的乘积,可知本次调整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相当于杠杆率的“放大器”。 今年以来,稳汇率信号举措持续加码。包括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提前出招遏制人民币单边快速下跌预期;上调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防止人民币过快贬值等。实际上,当前稳汇率的焦点不是守住某一固定点位,而是保持三大人民币汇率指数基本稳定,稳定汇市预期。 值得关注的是,央行自2016年在全国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以来,六年内对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至少有过四次调整,时间段主要集中在2020年至2022年,不过具体调整的口径有所不同。梳理发现,央行和外汇局曾于2020年3月将全口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初始值1上调至1.25。之后分别于2020年12月下调金融机构、于2021年1月下调企业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调回1。 此次外汇局上调该参数,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将相应提高。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称,此举将扩大国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合理利用外资的空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便利境内机构和企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融资能力,助力国内经济稳步复苏。同时,由于跨境资金流入,美元等资金供给增加,也有助于平稳外汇市场供求,稳定市场预期,引导企业回归汇率中性,警惕汇率投机或市场波动潜在风险。六年四调有何不同 自2016年在全国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以来,央行在六年内对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至少有过四次调整,时间段集中在2020年至2022年,不过具体调整的口径有所不同。其中,第一次和第四次是全口径调整,第二、三次分别是金融机构口径、企业口径。 2020年3月12日,央行首次调整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上调至1.25。除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企业以外的境内机构借用外债空间进一步扩大,有利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多种渠道筹集资金。 彼时,还是外汇局副局长的宣昌能(现任央行副行长)表示,参数调整后,企业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由原来净资产的2倍提高到2.5倍,向境外融资的空间较之前扩大了25%,预计对企业支持力度可能达到几百亿美元的规模。这将有助于境内机构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多渠道筹集资金,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2020年12月11日,为引导金融机构市场化调节外汇资产负债结构,央行、外汇局决定将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下调至1,并表示金融机构应树立“风险中性”理念,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次调整背景是2020年6月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企业外币融资快速增加。 2021年1月7日,央行、外汇局将企业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25下调至1。此次调整后全口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系数都是由1.25下调至1。此前,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2020年12月金融机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下调后,2021年开年的人民币汇率波动还是较大,所以又将企业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下调至1。分析人士指出,在汇率继续快速升值背景下,此举一方面可以稳定汇率,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宏观杠杆率,防范外债风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