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小哥到河北塞罕坝避暑,竟意外收获了一个
时间:2023-10-06 22:3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前不久,英国小哥方丹(Greg Fountain)扛不住北京的酷暑高温,慕名去了河北省的避暑圣地承德市北部的塞罕坝。 这真是一个美得让人陶醉的地方,炎炎夏日徜徉在这绿色海洋当中,凉爽而惬意……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片繁茂森林的背后,竟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55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荒漠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 历史上,这里曾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辽、金时期称“千里松林”。清朝康熙曾在此设立“木兰围场”。 然而到清末,国势衰微,内忧外患,为弥补国库空虚,“木兰围场”被开围放垦,树木被砍伐殆尽,加之山火不断,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 解放初期的塞罕坝 这个昔日的“美丽高岭”变成了林木稀疏、人迹罕至的茫茫荒原。 解放初期的塞罕坝 方丹了解到这个情况,再看看眼前这片郁郁葱葱的森林,难以置信地说: Just look at the size of this forest! Believe it or not, 55 years ago, all of this was barren desert. 看看这一大片森林啊!你相信吗,在55年前,这里还是寸草不生的荒漠。 塞罕坝的北面就是沙尘暴的风口之一,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 Hunshandake, north of Saihanba, is the source of many sandstorms, that can plague Beijing, Tianjin and all of northern China at certain times of year. 塞罕坝的北面紧邻着的浑善达克沙地,是沙尘暴的风口之一。沙尘暴威胁着中国的两座重要城市北京和天津以及整个华北地区。 可以想象,塞罕坝的沙化无疑助长了风沙的肆虐,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峻威胁。 上世纪,沙尘暴侵袭我国北方城市的景象 所以,防风固沙、建设绿色屏障就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别重视的问题。 That’s why scientists, in a bid to put an end to the clouds of sand, decided to plant a forest here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ago. 为了制止风沙继续南侵,半个多世纪前的中国技术人员决定在这里创造出一片森林。 1962年2月,原林业部决定在河北省承德专区围场建立塞罕坝机械林场。 此后的55年里,林场三代人历经艰辛和挫折,凭着一腔热忱和顽强意志,铸就了一个荒漠变绿洲的奇迹。 绿色奇迹 为了追寻创业者种树的故事,方丹前去瞻仰了塞罕坝的“功勋树”。 This is known as the tree of honor, and it’s stood here for hundreds of years. And it served as inspiration for those scientists. 这棵树被称为功勋树,在荒漠中独自耸立了几百年。正是它激励启发了中国的技术人员。 这座林场的传奇正是从它开始的。 塞罕坝海拔最高1900米,年均气温在零下1.3度,最冷时曾达到零下43度,且风大少雨。年均6级以上大风达76天,当时有句谚语,“一年一场风,年始到年终”。 The snow season in Saihanba lasts for about 7 months each year. The earliest recorded snowfall has been in August, and the latest in June. 塞罕坝年均积雪时间达7个月,最早降雪记录是8月,最晚降雪纪录是6月。 就是这么一个集高寒、大风、少雨、沙化和高海拔于一体的极端环境,林业部专家却选址在这里建设林场。 原因正是塞罕坝上这棵孤零零的松树。 当时考察人员在茫茫荒漠中看见这棵松树,就有了信心。既然这颗松树能傲然挺立至今,他们也一定能再造一片秀美林木。 创业者们勾画美好蓝图 1962年9月,369名创业者从四面八方集结,一路北上,怀着青春热血,奔赴塞罕坝。 塞罕坝第一代女职工合影,照片上写着“勇往直前”。 刚刚建场的塞罕坝只有少量房屋,一下子涌来这么多人,大家无处栖身,就住仓库、车库、马棚,还住不下,就搭窝棚。 建场初期塞罕坝创业者曾经住过的窝棚 In 1962, when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tree-planters came here, they faced all kinds of hardships like these, as they tried to green the barren highlands and turn them into an oasis. 1962年,第一代林场工人们来到这里时,为了在荒凉的高原上栽下树苗,把荒原变成了绿洲,他们克服了千辛万苦。 然而,光凭热血是不够的。 创业初期,因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成功经验,1962、1963年连续两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 创业者们很快发现了造林失败原因:外地苗木在调运中容易失水、伤热,且适应不了塞罕坝的气候。 于是他们决定自己育苗,经过考察、摸索、实践,摸索出了培育“大胡子、矮胖子”优质壮苗的技术要领。 塞罕坝实现全光育苗苗圃 1964年开春,塞罕坝人开展“马蹄坑大会战”,造林516亩,活率达到了90%以上,士气大振。 当年马蹄坑机械造林幼林地 创业历程总是充满坎坷。1977年,林场遭遇了严重的“雨凇”灾害,20万亩树木一夜之间被压弯、压折,林场十多年的劳动成果损失过半。 1980年,林场又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又有12万多亩树木被旱死。 但塞罕坝人没有被击垮,他们含泪清理遭受“天灾”的受害林木,依靠自己的双手,重新造林,从头再来。 到1982年,林场超额完成任务,在沙地荒原上造林96万亩,保存率70.7%,创下当时全国同类地区保存率之最。 造林难,守林亦不易 造林难,守林更非易事。 从第一代林场工人开始,他们的后人大多也继承了这份事业。 几十年来,塞罕坝祖祖辈辈的守林人,与山林为伴,守护着塞罕坝这片来之不易的绿。 林场技术人员调查落叶松球果生长情况 Today, many of the children of that first generation of tree-planters are carrying on their parents’ work. They have brought in new species of trees. 从第一代林场工人起,他们的孩子大多也继承了前辈的事业。引进新树种,看护好前辈们亲手创造的绿色奇迹。 1984年,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生刘海莹来到塞罕坝,成为基层林场的第二代技术员。 住工棚、喝雪水、啃咸菜、吃冷饭,艰苦的环境中,老一代务林人的榜样力量是他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 日本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
- 下一篇:【一点资讯】美女COS少女阿狸不慎走光,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