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矿企的上市之路:曾在港交所折戟 现谋求(2)
时间:2023-10-05 20:2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2008年11月1日,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个自称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人发布比特币白皮书《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陈述他对电子货币的新设想,比特币由此诞生。 2009年1月3日,比特币创世区块诞生。最初,区块奖励是50个比特币,随后比特币就以每10分钟50个的速度增长,之后每四年减半。 比特币的总数量将被永久限制在约2100万个。当总量达到1050万时(2100万的50%),区块奖励减半为25个。当总量达到1575万(新产出525万,即1050的50%)时,区块奖励再减半为12.5个。当前的周期,系统每次会奖励成功记账的用户12.5个比特币。 记账成功后系统奖励的比特币,其实是系统设定好且首次发行流通的。某种程度上,这有点类似于深埋地下的矿藏资源。于是,业内人士将这种提供计算资源、争夺记账权的行为形象地称为“挖矿”,参与挖矿的用户称为“矿工”,所使用的计算资源称为“矿机”,矿机所具有的计算资源称为“算力”。 比特币都是由挖矿得到,那么到底如何去挖?这就涉及两个概念,矿场和矿池。 比特币的开采和煤矿、金矿相同,都需要通过矿机进行挖掘。不同之处在于,比特币挖矿是通过矿机在网络世界中不断的数学运算进行的。而所谓的比特币矿场,就是搭建一座厂房,将几十台、几百台或者几千台的矿机放在一起进行数学运算,挖掘比特币。 通常情况下,比特币挖矿需要消耗大量电力。根据央视调查,1个拥有5000台矿机的中型矿场,一年的耗电量大约在6000万度,相当于一个10万人口的乡镇一年的生活用电量。因此,大部分开设矿场的人都选择将矿场设立在靠近电站、电费低廉的地方。 目前,比特币矿场的电主要分成水电和火电。水电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区,火电则主要是分布在内蒙古地区。 如果说矿场是一个比特币挖矿硬件设备的集合,那么矿池则是矿工们算力的集合。具体来讲,矿池就是一个开放的、全自动的挖矿平台,矿工将自己的矿机接入矿池,贡献自己的算力共同挖矿,然后获得收益。 在加密货币进行挖矿的过程中,随着越来越多的矿工入场,挖矿的总算力越来越高,单个矿工的产出也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为了获得更加稳定的挖矿收益,矿工们开始联合起来与其他矿工进行竞争,因此就逐渐出现了比特币矿池的概念。 实际上,矿池本身并不进行挖矿计算,而是将计算任务分配给连接到矿池的矿机。加入矿池,比特币用户一方面可以避免运行全节点;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挖矿回报的方差。 短期来看,挖矿和运气有关。与矿池收益相关的是幸运值,即是运气的好坏,幸运值越高挖到比特币概率越大,获得的收益也越大。截至目前,矿池的收益分配主要有:PPLNS、PPS、PROP三种形式。 根据BTC.com的数据,当前掌握比特币算力前五的矿池分别是Poolin、F2Pool、BTC.com、AntPool和ViaBTC,其中后面三个矿池均属于比特大陆系。 矿企洗牌 随着比特币整体价值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大致分为上中下游的比特币产业链。上游是矿机的设计、生产和销售;中游是挖矿的矿池和矿场;下游是比特币交易所及钱包。 矿机是比特币挖矿的关键,单位算力功耗则是评估矿机性能的核心指标。在相同的算力情况下,矿机的功耗越小,意味着矿机的性能越好。 最初,比特币区块奖励较大,获得记账成功率较高。随着全网算力的整体提升,挖矿成功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因此矿机需要不断更新换代以维持收益。 时间回到2011年,比特币挖矿芯片经历了初级阶段的更新换代,从个人电脑CPU、GPU挖矿,进化到区域可编程门阵列(FPGA)时代。 当年8月,嘉楠耘智创始人张楠赓正在北航攻读计算机专业博士。他以“ngzhang”的ID出现在比特币论坛 Bitcoin Forum,并在接下来的时间内推销自己研发的FPGA矿机——Icarus与Lancelot,渐渐有了名气。由于大家对其真实身份并不了解,因此按照ID称呼其为“南瓜张”,这个称号延续至今。 2012年6月,美国专门开发比特币矿机的蝴蝶实验室(Butterfly Labs)宣布,准备研发一款性能远胜当时主流FPGA矿机的ASIC(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 chip)矿机,并承诺将于当年10月交付第一批ASIC矿机,因此获得了100万美元众筹。 如果ASIC矿机可以实现设计的性能,比特币挖矿收益可以成倍上升。这对于比特币挖矿,无疑是重大利好,但对于“南瓜张”而言,却是一次重大打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