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斗争精神 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时间:2023-09-30 19:1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三个务必”的重要论断,其中“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号召既体现了历史传承性与时代创新性,又指明了斗争紧迫性与实践方向性,为广大党员干部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提供了根本遵循。 斗争精神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底色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必然会有斗争。马克思主义不是纯粹解释世界的学说,而是一种具有鲜明目标导向、问题指向和实践取向的“斗争哲学”。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斗争是在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从《共产党宣言》这一斗争宣言的问世,到巴黎公社的斗争探索和十月革命的斗争胜利,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断飞跃,斗争精神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关于斗争精神的溯源,一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斗争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奋斗,因此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斗争不是庸俗意义上的争名夺利、钩心斗角、搏斗角力,而是敢于直面矛盾、攻坚克难、较真碰硬。二是展现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基本观点。斗争是一种行动,这种行动既包括阶级斗争,也包括不断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断适应的社会革命,还包括无产阶级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自我革命。三是凸显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理论品格。斗争精神的革命性和批判性决定其不对任何迷信和谬误让步,坚持永葆斗争精神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斗争精神反映出的是一种知重负重、善谋善为、苦干实干、担当尽责的精神境界,体现出的是心系人民、情系人民的公仆精神,不畏艰险、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惧险阻、闯关夺隘的拼搏精神,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进取精神等。斗争精神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精神底色,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价值体现,新时代大力传承和弘扬斗争精神,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论、统筹兼顾的辩证法、知行合一的实践论,唯此才能赢得新的伟大胜利。 斗争精神体现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 中国共产党100余年的奋斗历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斗争史,斗争精神早已融入党的血脉,成为党的红色基因、精神烙印和政治品格。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一点也不错。不过,斗争形式,依时代不同而有所不同罢了”。在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深刻揭示了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英勇斗争的历史真谛。可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靠斗争打出来的,中国建设的成果是靠斗争干出来的,中国改革的成就是靠斗争闯出来的。我们党依靠斗争创造了历史,面对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我们党更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面对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考验敢于斗争、勇于胜利。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义无反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从“必须准备进行”到“必须进行”再到“义无反顾进行”,伟大斗争呈现出一条清晰的从凝心聚力到精准发力再到持续用力的实践脉络。在“四个伟大”战略框架中,伟大斗争以实现伟大梦想为目标导向,同时为伟大梦想开辟道路。新时代伟大斗争必须聚焦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心任务,坚决同那些损害中华民族利益、阻碍中华民族团结、阻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任何行为作斗争;伟大斗争以推进伟大事业为战略指引,同时为伟大事业化解风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任重而道远,必须通过伟大斗争解决事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以攻坚克难的态度去消除“成长的烦恼”,缓解“转型的阵痛”;伟大斗争以建设伟大工程为根本保证,同时为伟大工程扫清障碍。打铁必须自身硬,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成功密码,也是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行动纲领,必须要有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斗争决心,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斗争意志,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斗争勇气,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走向深入。 不断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