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检测|网络安全服务|网络安全扫描-香港墨客投资移动版

主页 > 业界资讯 > 网络渗透测试

杨善洲、孔繁森…《光明日报》刊文追忆焦裕禄

从踏上兰考土地,到病逝在岗位,短短475天,“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百姓心窝里扎了根,在党员干部心窝里扎了根。

50多年过去,冲不淡世人对他的怀念。岁月的流逝,反而让他的形象愈加清晰挺拔,愈加撼动人心。

人们为何至今仍在怀念他?百姓为什么和他感情那么深?

3月16日

《光明日报》第6版刊发文章

《“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

追忆河南兰考县原县委书记焦裕禄的事迹

在报道中还提到了

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

������

像焦裕禄一样的好党员好干部还有很多。

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60年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他先后担任过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地委书记。他很少待在机关,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碰上饭点,老百姓吃什么,他吃什么,吃完结账。1988年3月杨善洲退休后,婉拒安享晚年的安排,执意走进施甸县大亮山,开始起早贪黑植树造林的生活。22年间,人工造林5.6万亩,经济价值超过3亿元。2009年,82岁的杨善洲把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

我们先来看看杨善洲的感人事迹

��

杨善洲(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1951年,杨善洲参加工作,先后任云南省施甸县委书记、保山地委书记等职,1988年,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后,回到家乡大亮山植树造林,造福百姓。

杨善洲(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22载辛勤耕耘,杨善洲带着干部群众,植树造林5.6万亩,让大亮山披上绿装。2010年10月10日,83岁的杨善洲告别人世。为纪念老书记,大亮山林场此后更名为“善洲林场”。如今,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林木葱郁,溪流不断;施甸的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17.1%升至50.78%。

杨善洲(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最后

一起来看

《“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

报道全文

使命:“拼上老命大干一场”

3月的兰考,春风送暖。

轻轻踏上陵园台阶,静静来到焦裕禄墓前。后影壁上刻着毛泽东主席的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焦裕禄长眠于此。担任县委书记期间,他带领群众,力战这片千百年来风沙、内涝、盐碱等自然灾害肆虐之地。数年之后,这片地成了良田、绿洲。

今日兰考,泡桐花遍地盛开。焦裕禄干部学院供图

焦裕禄1962年冬就任兰考县委书记。兰考县当时是啥情况?

“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二十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三十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十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史的最低水平。”

这是穆青采访兰考县时留下的印象。

在焦裕禄纪念园收集的那些史料照片里,我们更能直观感受到这种景象。

地处黄河滩区的兰考,“内涝、风沙、盐碱”,千百年来的祸害,屡战屡败,许多人气馁:“这是天灾,百法难治,听天由命吧。”

焦裕禄却认定,只要加强党的领导,一时就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他立誓: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不达目的,死不瞑目!

遗憾的是,一语成谶。他病逝时,在兰考县委书记的岗位上仅干了475天。

“兰考之变,从风雪车站夜开始。”焦裕禄纪念园工作人员孔留根告诉记者。

大雪纷飞,焦裕禄夜访兰考火车站。候车室里挤满了受灾群众,他们准备背井离乡外出求生……83岁的张庄村老党员雷中江老人,回忆当时偶遇焦裕禄的情形:焦裕禄噙着眼泪不停地向乡亲们鞠躬,“大家是被灾荒逼走的,真对不起你们呐!我们很快会用热炕头、白面馍馍把你们接回来的!”

在火车站,县委工作会议就地举行。焦裕禄深情说道:“不战胜‘三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们怎么对得起牺牲的烈士、父老乡亲和党的重托?”

生存尚难,谈何改变。焦裕禄把原来的“劝阻逃荒办公室”改成“治理三害办公室”,并担任主任。“几字之差,天地之分。劝治之变,十万人心!”

现在,兰考火车站朱颜不改,乘车人已变了模样。他们不再是逃荒,而是南下进厂、北上摘棉,春节返乡、回乡创业。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