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遭遇“冒牌货”
时间:2023-09-27 21:1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由人民银行开发的数字货币DC/EP已趋于成熟”,“中国人民银行很可能成为全球第一个推出数字货币的央行”……在新一轮金融数字化浪潮中,“中国法定数字货币呼之欲出”的消息在近期屡见报端。 近期,随着央行数字货币被热烈讨论,多个微信群中出现以“DCEP”命名的数字产品,有机构甚至搭建了“DCEP”数字资产交易平台。有自称“DCEP”官方数字资产交易平台的网站显示正在积极筹备中…… 11月13日,央行发布公告进行辟谣,公告指出,央行未发行法定数字货币(DC/EP),也未授权任何资产交易平台进行交易,法定数字货币目前仍处于研究测试过程中,网传法定数字货币推出时间均为不准确信息。 今年以来,“区块链”、“数字货币”多次登上热搜,频频制造资本市场热点,跟它“挂钩”的相关概念股年内已掀起了几波涨停。 区块链可以成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不得不说,区块链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概念,它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 如今,区块链技术正在纳税服务、教育就业、医疗健康等领域拓展其应用空间。而5G、物联网的逐步普及将带来全社会数据量的几何倍增长,由此伴生诸多矛盾掣肘数字经济发展。在可见的技术解决方案中,区块链技术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降低数字世界的摩擦。区块链可以成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一方面,区块链技术正在不断被探索,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被拓宽,另一方面,区块链作为一个“前沿概念”,在走进大众生活的过程中,也被部分不法分子用作诈骗的噱头。 不法分子把“炒股、炒金、炒期货原油”换成了最前沿的概念,“炒比特币、莱特币、区块链”,旧瓶装新酒,“分布式存储”“加密算法”“共识机制”“激励机制”这些区块链概念被他们信手拈来,“挖矿机制”“返佣机制”“锁仓生息”各种名词也层出不穷。 而在币圈,一些诈骗已经有“产业链化”倾向,有人负责白皮书,有人负责虚拟货币交易所,还有一些币圈自媒体通过微博、微信不断宣传,甚至不乏名人“站台”……就等着不明真相各路“韭菜”进场。再加上很多传销组织利用比特币、泰达币等虚拟货币,层层返利,私下结算,这些资金通道大大超出了传统金融机构的监管视野。 不法分子偏好以“前沿概念”制造骗局 其实,这些套路没什么新意,只是不法分子偏好利用这种“前沿概念”来包装骗局,“区块链”并不是第一个,此前还曾出现以“纳米”“量子”等概念为噱头的传销诈骗案例。然而投资者在这种骗局面前并不能“举一反三”,一不小心就又着了道。 “日光之下,并无鲜事”,这些打着“区块链”旗号的骗局其实并没有高明多少,只是他们都抓住了人性中贪婪、侥幸的弱点。 这些“项目”投资收益都是超级诱人。而在区块链传销骗局中,也不乏专业人士,他们明知是传销却依然参与,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是最后接棒的那一个。 在这样高投资收益的宣传诱惑下,一但投资者被迷惑,就将瞬间跌进财富陷阱,损失惨重。譬如前段时间曝光的plustoken智能狗搬砖案例,公开信息显示,该案涉案金额或达200亿。 如何防止陷入打着“区块链”旗号的骗局?普通投资者要时刻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不懂的不要碰。不要被不明项目方宣称的超高收益迷惑,更不要报着侥幸心理,企图一夜暴富。要警惕不法分子借“区块链”名号实施诈骗。 对于区块链这种新鲜的事物,多学习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特别是非对称加密等,更好地了解其背后的基本原理,了解它的长处,知道它的不足,将它和现实的场景结合起来,应用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这才是对待区块链的正确态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