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历史使命!云南兑现庄严承诺(2)
时间:2023-09-19 23:4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目前,全省贫困地区共培育形成26个扶贫主导产业,“县县有主导产业、村村有产业基地、户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扶贫格局基本形成,就业产业扶贫组织化程度提升,转移贫困劳动力304万人。 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等,贫困地区整体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增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新局面。 普洱市江城县农户在采摘春茶 陶汝燕 摄 百万群众搬出一片新天地 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五个一批”和“头号工程”,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云南省近年来闯出了一条边疆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的新路径。目前,全省共建设集中安置区2832个,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24.5万套,99.6万群众已全部搬迁入住,“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取得明显成效。 普洱市墨江县雅邑镇座细村轩秀一二三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杨祺 摄 “十三五”期间,云南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占全国总规模的十分之一,居全国第三位。省委、省政府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书记、省长亲自安排部署,实施了4个方面18项重点举措,各级各部门合力推动落实。通过推行EPC工程总承包制、严控资金管理、建立倒逼机制、“网格化”督导机制等,在全国率先建立“双点长”制度,万人以上大型安置点实施挂牌督战;在全国率先研究配套易地扶贫搬迁“一意见两方案”,强化社会治理与教育培训,帮助群众快适应、快融入。 文山州马关县新农村改造建设 文山州扶贫办供图 为推动“稳得住”的后续扶持工作,云南出台工作方案,提出40条“稳得住”保障措施;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17家省级责任部门协同作战、靶向施策,巩固提升搬迁成效;在对搬迁群众实施奖免补贴的基础上,从2019年至2023年,省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合计2.5亿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对一批工作成效突出的安置点进行奖补;持续加大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劳动力培训、安置区就业等工作,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55.79万人,实现有劳动力家庭户均1.95人就业,全省搬迁群众中无“零”就业家庭。 怒江州贡山县捧当乡积娃小组羊肚菌基地贫困户正在采收羊肚菌 曾微 摄 聚焦难点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云南省把解决深度贫困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推动资源和力量向深度贫困地区和特困群体聚集倾斜,集中优势兵力打硬仗。 全面落实迪庆怒江“三区三州”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制定“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帮扶行动计划,投入344亿元实施能力素质、劳务输出、安居工程、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6大工程,极大地改变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2015年至2019年,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由250.3万人下降到36.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4.13%下降到3.52%。 怒江州东西协作维拉坝核桃加工扶贫车间 怒江州扶贫办供图 针对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大都处于深度贫困状态的实际情况,云南省坚持先难后易、先行攻坚,一族一策、一族一帮,创新实践“一个民族聚居区一个行动计划、一个集团帮扶”攻坚模式,推动“直过民族”聚居区实现社会形态和物质形态两个“千年跨越”。今年初,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佤族、普米族、阿昌族、拉祜族、布朗族、景颇族正式宣布实现整族脱贫,目前,傈僳族、怒族已达到整体脱贫标准。 迪庆州实行特色产业扶贫 杨峥 摄 合力攻坚构建大扶贫格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