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妈妈和30个“长不大”的孩子
时间:2019-01-25 14:2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浙江在线杭州1月2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吴佳妮)这几日,徐琴回顾了她的2018年朋友圈:一共发了3312张照片,每天“九宫格”记录的,都是弯湾30个“大孩子”的生活。 11月,孩子们参加人生中的第六次杭州国际马拉松赛,还加入毅行队伍,你追我赶地走完5公里;8月,孩子们学会游泳和几首新歌,还到桐庐的古村探幽玩耍;6月,经营3年的弯湾小超市迎来大变身,有了24小时自动售货柜…… 2015年至今,徐琴每日必发“九宫格”,对她来说,这就像是在写日记:“在朋友圈里记两笔,大家都能看得到。这就是我们弯湾的大事记了!”的确,这位特殊妈妈带着30个平均年龄超过20岁、有不同程度智力缺陷的孩子,又度过了丰富多彩的一年。 杭州人熟知的弯湾,究竟是怎样运行的?新年伊始,我两次来到徐琴创办的弯湾托管中心,用心感受这个动人心弦的故事。 买菜、购物、打电话,都是培训课程 1月8日早上8时,我来到弯湾洗车行。上班的孩子们陆续到岗,除去请假和生病的,共来了8个孩子,其中年龄最大的已有28岁。 来洗车的人并不多,我和8个孩子挤在小小的接待室里,完成每日必做的功课:排着队、跟着舞曲,摆动双手,原地踏步,没过一会儿,我的额头就冒出一层细密的汗珠。遇到天气不好,无法出门走路,这种形式的锻炼,要持续1个小时。 突然一阵冷风灌进来,接待室的玻璃门被推开,孩子们纷纷回头,排在最前头的小姑娘小静瞬间绽开笑容,跑过去一把抱住来人,喊着:“弘毅妈妈,我好想你!”这就是弯湾所有孩子的妈妈——托管中心负责人徐琴。她同样一把紧紧搂住小静:“弘毅妈妈也想你们!” 和这里的孩子一样,徐琴的儿子弘毅也是不幸的孩子,出生18个月就摔成严重的脑挫伤,虽然抢救下来,但智力遭到不可弥补的损伤。 唯一庆幸的是,在现实倒逼下,徐琴一路打拼,事业蒸蒸日上,还机缘巧合购置了多套房产,由此打下丰厚的经济基础。 如今的徐琴中等个头,微微发福,但一身收拾得利利索索。她说话时,喜欢拉着对方的手,这让令人亲近、信赖:“最开始真没太多想法,只想给儿子找个伴。” 跟其他有智力缺陷的小朋友一样,到学龄后,弘毅进了杭州市杨绫子特殊教育学校。那时徐琴唯一的想法是,就希望孩子能在学校里尽可能多上几年。因为她明白,九年义务教育完成之后,除了家里,弘毅便无处可去了。 然而,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儿子毕业的那天晚上,徐琴一个人跑到马路上大哭一场,整夜未眠。第二天,她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把与儿子“同病相怜”的7个同班同学,重新召集到一起,专门聘请辅导老师和阿姨照顾他们。 于是,2009年9月1日,在徐琴租来的一间小教室里,只有7个孩子的“弯湾”正式开班了。2011年,弯湾升级为托管中心,成为省内首家学费、托管费、餐费等全免的民办培育托管机构,而买菜、购物、打电话、交朋友都是培训课程。 为让他们熟悉社会,托管中心开出洗车行、小超市。这些集体就业实训点,让小静这样心智有障碍的人群,既能一道学习,又能参与社会工作,某种程度上,也是康复训练。 锻炼、工作、听新闻、写日记,每天都很充盈 上午9时,一辆小车开进洗车行。孩子们立即停下脚步,出门招呼。 司机刚下车,小静就已拿着小托盘,送出一杯水来;男孩小禹拿着文件夹,进行洗车登记;心怡则麻利地把水枪拉来,开始洗车了。 “洗车虽然简单,一般人跟着做一个礼拜就能上手,但他们学了整整一年。”33岁的辅导员杨章良很严格,时刻盯着孩子们的动作。 孩子们虽然各司其职,但细细看来,还是有问题。有的孩子埋头在一小块地方擦拭,有的孩子做完一个步骤,把抹布往地上一扔,自管自走开了…… 我撸了撸袖子,想要上前帮忙,被杨章良拦住:“每个孩子不一样,程度好的让他自己完成,程度差的需要提醒,但有个原则,辅导员不能代劳。” 我退到一边,仔细观察他的动作,发现这种提醒,被细分成“嘴到、眼到、手到”3个步骤。28岁姑娘晨橙在擦车子时,有个角落漏了,杨章良拍一拍她的肩膀才说道:“你看,这个地方没擦到,你再擦一下。”一边用手指向需要擦拭的位置。 “一定要指令明确,才能达到效果。”这个从江西农村走出来的洗车师傅,如今说起智障康复训练已头头是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