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中国》第二季精彩收官 以综艺之形尽展文创之核(2)
时间:2019-01-20 03:2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创新,是着眼未来、耕耘不辍的毅力,更是扬帆起航,探索未知的勇气。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和发展文化事业的“国家队”,我国的国家级博物馆近年来一直创新不断,扛起了引领文创产业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大旗。《创意中国》节目组敏锐感受到这些国家级、殿堂级博物馆的人才优势、专业实力,以及创新活力,以及他们在新时代背景下适应市场、转型升级、实现发展的现实需求,吸引了一大批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顶级文博系统的文创项目,展现他们作为“老牌”文化企业,面对文化创意创新热潮给出的思考应对及解决方案。 在本季《创意中国》年度盛典中最终夺魁的,是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创项目“国博衍艺”。去年“国际博物馆日”火遍全网的“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视频,国博是七家联合制作的博物馆之一。其实,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历史,国博一直在积极探索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2016年成立的“国博衍艺”就承载了国家级文创企业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不仅在于开发文创衍生品,更意在打造整合全文博领域藏品资源的“文创中国”博物馆IP资源生态平台。据团队代表陈曦介绍,国博衍艺除了自己利用馆藏IP资源开发文创产品,还授权给其它品牌合作开发系列文创产品,比如与世界知名化妆品牌欧莱雅合作开发新的产品,将《千秋绝艳图》授权给他们,创意设计成新款系列的口红。“希望借助国博的品牌效应和资源优势,整合社会各领域资源,挖掘、引领和带动那些馆藏资源优秀、却缺少资源和经验的博物馆,打开他们的创新之路。” 以创业为动力,助推文化传承“新时代” 创业,是勇往直前、艰苦攀登的执著信念,更是高歌猛进、探知未来的美好希冀。本季《创意中国》中曾出现几次较为激烈的探讨。第一次是文创产品是否就只做年轻人市场,第二次是文化传承究竟在骨还是在皮。这两次争论其实是当前主流的两种文化传承理念的碰撞。 本场年度创意盛典中,除了十个晋级项目之外,还有两个特邀而来的“展示项目”格外引人关注。其中之一,就是中国紫檀博物馆作为创意引领奖的演示项目。当77岁的创始人陈丽华带着团队打造的檀雕《老北京城门楼全景模型》来到节目现场时,在线同步观赛的网友们齐刷刷叫好,引得视频一片弹幕,收视也迎来又一波高潮。这些精雕细琢的城门楼模型,均由用珍贵的紫檀木和阴沉木雕刻而成。别看陈丽华女士早已是成功的企业家,但身为“檀雕技艺”非遗传承人的她,在《创意中国》舞台上依旧是万千创业者中的一兵。陈丽华开创性将珍贵的紫檀木雕应用到传统的木工技艺中,并以1:10的比例,把紫禁城原有的“内九外七”16座城门楼打造出来,再现紫禁城楼的恢宏气势,也让参观者能一览老北京城的全貌,令现场嘉宾连连赞叹。 同样入围年度盛典的项目“五维记忆”是一个集3D视觉、听觉、嗅觉于一体的非遗创意演出项目。创始人乌兰雪荣耗费6年时间、上亿资金,从祖国大江南北签约了上百位非遗艺术家,并凭借演出剧本和“艺术+科技”的创意舞台技术,成功吸引《功夫熊猫》、《哈利波特》等火遍全球的电影的视觉制作主创约翰·休斯倾情加盟。据了解,未来五维记忆还将开展非遗教育的板块,让孩子从小就接触这些非遗艺术,避免这些优秀艺术的断代。 “戏说”虽然无缘年度盛典,但在节目和网络传播中得到了多方认可。这个项目是几位中国戏曲学院的学生创立的,他们通过将传统戏曲肢体动作进行解构,研发了一套“戏曲广播体操”,在网上已有超过3000万的点击观看,获得大量网友喜爱。 这三个项目分别代表我国老中青三代在传承文化、发展文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现实案例,同时也引发人们对“文化新双创”的思考。虽然老一辈传承者情怀至上,中年传承者致力于传统文化与商业表达的结合,青年传承者则更加注重时尚有趣的传承形式,而这并不影响这些创业项目的共同目标,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热爱中国文化,并开始自发地传播、传承中国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