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技术让我们的日子好起来”(2)
时间:2019-01-07 23:2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为王学民开车多年的司机易卜拉欣坦言,当初到瓦拉农场上班,他心里也认为这个地方太偏远,只不过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硬着头皮干下来。可当他看到中国农业技术带来的好处后,便主动劝说家人和亲戚也来农场扎根。他自己一边为王学民开车,一边学习农业技术。现在,易卜拉欣一家承包了一大片农田,利用学到的手艺种植水稻,日子慢慢过得红火了起来。 布莱辛则是从尼日利亚东北部的包奇州辗转来到瓦拉农场,她告诉记者:“这里有农田,更有技术,中国技术让我们的日子好起来,我们再也不用为自己的生计发愁了。” “人是需要情怀的。在我看来,这种情怀就是无论吃多少苦,也要无愧于国家的培养,无愧于自己的梦想。”现阶段,王学民为自己制定的目标是把国内的再生稻技术推广到尼日利亚,争取种两季、收四次,进一步提升当地农户的种植能力和水平,从而大幅提高收成。“再生稻技术适应尼日利亚的土壤、气候条件。”他表示,第一季1月种,4月收,一个半月后就可再收;土地休息一个月左右,第二季6月种,10月收,再一个半月又可收一次。每一次的收成都至少能达到原稻的一半。“利用这种技术,在现有种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尼日利亚有望在短时间内实现粮食自给,这对于非洲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意义重大。” 王学民等中国农业专家的执着坚守为许许多多尼日利亚人带来了改善生活的机会。但提到自己的家人,这位在外坚守15年的汉子还是流下了眼泪,因为“欠他们太多了”。 或许是因为长期与庄稼打交道的关系,王学民和水稻一样,越是成熟越是低下头来,不言不语。然而,谈及瓦拉农场的未来时,他却豪情满怀:“我一定要再多干几年,发挥自己的价值。我要让中尼两国友谊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发展壮大。” (本报阿布贾1月6日电)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池州6名教师被授予安徽省特级教师
- 下一篇:张抗抗:爱上元宝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