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岛:美贸易代表团来华谈判 有些话要说在前(2)
时间:2018-05-03 19:1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应对 那么,我们该怎么应对美方这个超豪华代表团? 首要的原则应该是双方谈判立足于世贸组织规则,而非基于美国国内法。相鼠有皮,由于中美双方都是世贸组织成员方,发生贸易争端时遵守这一原则,是起码的国际信义。 其次,所谓谈判,应当是双方相互妥协磨合,而不可能是美方提条件,另一方照单全收。 当年美日贸易争端如火如荼之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默顿·米勒有感于当时的美国政府在贸易谈判中一贯强加于人,曾经辛辣地嘲讽美国政府所谓“贸易谈判”是“劫匪抢劫良民”;二十多年过去了,美国政府的沟通艺术,是否发生了质的飞跃呢? 2007年7月16日,美国《每日科学》杂志刊发过一篇题为《美国人比中国人难于理解别人的观点》的文章,报道了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博阿兹·凯萨尔与一名研究生共同研究的结果。研究发现,美国人及其他西方人很难从别人的角度看待事物,其中一种后果便是交流效果不断降低;而生活在鼓励成员持集体主义态度的社会里的中国人,则更善于理解别人的观点。 我们愿意理解也更长于理解贸易伙伴的需求,但我们绝不会接受单方面的压服企图。 第三,对这一轮中美谈判,我们一颗红心,两手准备。能够成功最好,不能成功我们也有勇气直面现实。即使成功,也很可能需要经历几个来回。总之,做好准备,沉着应对。 最后,无论此次谈判结果如何,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和步伐不会动摇。 我们理解一些国民对经济安全的担忧,但我们回顾19世纪的英国从重商主义政策转向自由贸易政策的历史,就可以发现,英国在实现工业化之后的一系列开放举措,没有让英国丧失经济安全,反而推动英国登上全球经济体系的巅峰。 1997—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期间,当时经济体量远大于中国的日本,选择了日元贬值以转移压力,中国决策者则毅然承诺人民币绝不贬值。虽然当时中国为此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结果是中国由此取代日本,成为亚洲经济的稳定器。 尽管中国经济规模直到2010年方才超越日本,但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中两国不同的担当,已经决定了这一结局。 这段历史是否会重演?让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