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改革足迹——福建(2)
时间:2018-12-13 04:3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经过一年多努力,宁德地区共查处7392名干部违纪违法占地建房。各县建房清查小组还对1982年以来全区占地建房进行全面普查,张榜公之于众,由群众监督举报。 同样是1988年的冬天,习近平带领工作队接连到宁德的九个县召开现场会。一天中午,工作队来到霞浦县溪南镇。午餐时,当地干部拿出水果和高档烟酒招待客人。一看到大约价值十元一包的高档烟,一向亲切待人的习近平沉下了脸。他拿起烟,严肃地对在场的干部说:“这包烟,值老百姓多少个工分!”从溪南镇开始,后面各地都不再准备烟酒。 1989年1月,习近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四句话:“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是作为党员干部的起码要求;“熊掌和鱼,不可兼得。”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要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寸心不昧,万法皆明。”贪污受贿,鱼肉乡民,这是党纪国法所不容的;“为官一场,造福一方。”当干部的宗旨就是奉献,利益问题上,“拿来主义”要不得,不能图实惠,谋私利。 在习近平的严格要求下,宁德地委风气一新。 1989年3月29日,宁德地委、行署出台《关于地委、行署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若干规定》12条。5月15日又出台《关于党政机关廉政建设的若干补充规定》5条。 今日事今日毕让“马上就办”在榕城福州蔚然成风 要大力提倡“马上就办”的工作精神,讲求工作时效,提高办事效率,使少讲空话、狠抓落实在全市进一步形成风气、形成习惯、形成规矩。 ——1991年2月20日,习近平在福州市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990年4月,习近平离开闽东山区,主政省会福州。虽然跻身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列,但当时的福州不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办事效率也差强人意。 经过调研,习近平决定把改变干部作风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在1991年2月20日的福州市委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向全市干部明确提出,“要大力提倡‘马上就办’的工作精神,讲求工作时效,提高办事效率,使少讲空话、狠抓落实在全市进一步形成风气、形成习惯、形成规矩。” 在明确提出“马上就办”之后第三天,习近平带领福州市有关负责人到马尾,参加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福州开发区现场办公会,研究起草福州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的12条配套举措。这12条配套举措的出台,直接催生了首问责任制、办事限时制、红灯呈报制等制度。 上世纪90年代初,招商引资是福州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当时分管外经贸工作的副市长龚雄,把一张1米多长、盖了130多个公章的宣纸带到了市委常委会上。据龚雄调研,那时外商在福州投资设厂,走完合同章程审批、工商、税务、海关、商检登记等一系列流程,需要数月甚至一年以上时间。 开放意识不够,机制流程冗长。这件事给了习近平很大触动。1991年3月,在融侨工业区现场办公会上,习近平针对福州在招商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首次提出要采取“一栋楼”办公和有关部门委托代理、上门服务等办法,减少图章和公章旅行。随后,福州外商投资管理服务中心开始在福州温泉大饭店运行。 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 “一栋楼”集结了福州市20多个政府部门和社会服务单位,外商可以一口气办完一系列手续,再也不用满城跑了。随着外商投资项目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入驻“一栋楼”的部门也越来越齐全。 20多年过去了,如今“一栋楼”早已转化为行政服务中心、市民服务中心,但当时“一中午拟定一份文”“两天办好办厂手续”的故事仍在流传。 增进福祉惠及民生在实践中大胆闯大胆试 只要是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就要在实践中大胆去闯去试。 ——2002年,习近平《研究借鉴晋江经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2000年,习近平担任福建省省长,从初到福建省任职,至此已有15年,此时这里已是富饶发达之地。但当时福建人民却和全国人民一样面临着新困扰: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的食品供给虽无数量之忧,但存安全之虞。 为此,福建省政府建立起由23个部门组成的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联席会议,自2005年起又改设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在这场“舌尖上的安全”守卫战中,各部门开始真正形成合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