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检测|网络安全服务|网络安全扫描-香港墨客投资移动版

主页 > 业界资讯 > 网络花边资讯娱乐

新华社+华为云:新闻真相背后的技术故事

  2018年11月8日,是中国第19个记者节。

  在社交网络上,一则由触及灵魂的文字及H5动画组合而成的《新华社+华为云,让真相来得更快一些》,成为当天向记者和记者节致敬的爆款作品,引发无数人的转发与思考。

  

新华社+华为云:新闻真相背后的技术故事

  作为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于内是权威和准确的代名词,于外更担负着讯息发布和新闻传递的重任,关系到国家形象与国家尊严。

  然而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新华社海外分支机构一度遭受到下载稿件缓慢、连接中断等问题,信息系统的维护效率不高,故障排查低效,而且还包括各国法规遵循不一等困扰。

  “有技术、有未来”的华为云,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赢得了新华社的高度信赖,稳定服务于新华社供稿系统。对于华为云的海外拓展来说,这同样也是意义重大的中资出海第一单。

  供稿系统的痛点与需求

  据悉,供稿系统是新华社连接全球各大新闻机构、向相关的合作方提供新闻转载的平台。譬如新浪网,在签署了相关的合作和转载协议之后,它就可以在供稿系统里下载第一手的新华社新闻信息稿件,实时、准确获得各类新闻信息。

  供稿系统分为总社和海外分社两个层级。总社拥有大型的机房和专业的技术团队,一般是直接购买服务器,自己搭建系统,情况相对简单。而由于地理分布、资源等问题的限制,海外分社的问题相对较多。

  

新华社+华为云:新闻真相背后的技术故事

  以前新华社的每个海外分社都会自建供稿系统,类似一个机房,但是规模非常小,简单的几台机器就可以建成微型化的供稿系统,由当地的技术人员进行后台的维护——看似规模不大,但是通常也需要两三个全职的技术人员,成本却不低。

  即便如此,合作方从海外分社的供稿系统下载新闻稿件还是经常会出现问题,一旦延误,新闻的时效性大大缩水不说,还可能造成一些事先难以预估的后果。

  显然,海外分社的供稿系统面临着迫切的升级需求。然而继续采用此前的传统做法,已经被证明此路不通。

  首先是人力问题,星罗棋布的海外分社位于五大洲四大洋的各个角落,如果对每一个分社进行设备安装、部署、运维等工作,意味着极为庞大的IT人力需求和高昂的成本。

  其次是后续问题,倘若诸多海外分社未来再一次面临升级压力,是否又要循环往复地折腾一次,从设备购买、线路规划、系统建设等一揽子事宜,兴师动众地再来一遭?况且,谁知道下一次会是什么时候?

  云计算的业务模式为新华社海外分社供稿系统的建设和运维,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这意味着海外不再需要购买、安装和部署设备,更重要的是不需要专职的维护人员,海外分社可以将人力投入到客户的拓展和维护上。

  作为新华社媒体融合发展重点项目之一,全媒体供稿及电子商务平台公有云服务采购子项应运而生。藉此,新华社希望实现直接就近为海外客户提供快速便利的供稿服务,从而提高海外用户访问新华社供稿服务站点的响应速度,提高海外用户使用新华社稿件的体验。

  为企业“出海”保驾护航

  一位参与该项目的华为内部人士向笔者透露,由于华为云一贯的低调,在最早的项目评估前,华为云并不被看好。不过在一系列的产品、技术、服务等评估之后,华为云得以顺利中标,并在其后以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其中,真正赢得了新华社的认可。

  与其他很多云厂商相比,华为云的海外节点比较多,能够完全满足新华社海外分社的需求。此外,华为是一家全球企业,它的本地服务能力是其他厂商难以比拟的。

  不止于此,包括华为在运营商业务等方面的巨大优势,新华社认为华为云在公有云上有着先天的明显优势,而这种优势对于新华社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稿件的海外落地速度和新闻传播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新华社+华为云:新闻真相背后的技术故事

  据了解,新华社三大核心系统是采、编、发。前两个环节是记者和编辑的相应系统,供稿平台涉及到最后的发布,它连接着国内以及海外的各大媒体,关系到对外服务的响应速度和客户体验。

  作为项目建设的第一阶段,全媒体供稿平台的建设在业务目标上首先聚焦服务于新华社供稿线路优化调整,立足市场变化和满足用户需求,提高用户使用体验,搭建基于互联网的一体化、智能化、互动化的全媒体供稿平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