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中西合璧保安全 自改革开放民航安全发展(2)
时间:2018-11-24 12:0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在双边合作方面,我国民航当局与美国联邦航空局、欧洲航空安全局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民航部门建立了良好关系,开展标准互认、业务联动和资源共享。空管系统与周边国家同行在管制移交和应急处置方面密切协同。航空公司在购买和租赁飞机中,取得飞机、发动机厂商的后续支援,通过用户反馈和技术研讨,解决相关安全问题。 我国民航在国际合作中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和安全管理方法。学习其他国家的做法,推行SMS安全管理系统。各航空公司早期建立了飞行译码系统,对监控安全飞行状态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各方面共同加快新技术应用,基于性能的导航技术、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系统、平视显示器、跑道特性材料拦阻系统等,有效提升了安全保障效能。采用精密仪表着陆系统的机场越来越多。 强基固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航大力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民航局直属院校普遍提高了教育层级,扩大了招生规模,着重强化了飞行驾驶、飞机维修、空管导航等专业人才培养。航空企业也都建立了培训基地,全面开展在职培训。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办学,与其他部门地方政府共同支持相关学科建设。尤其在飞行人员培养方面,政府和企业,直属院校和协作院校,都投入巨大力量,并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保证每年补充大量飞行员和在飞人员稳步提升技术等级。 随着发展实力的不断增强,适应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我国民航加快了飞机的更新换代,积极使用国产飞机和中外合作生产的飞机。目前各航空公司的运输机队,已全部是先进机型,平均机龄比航空发达国家民航还低。与此同时,通过中外合资和企业加大投入,较快增强检修和维护能力,使飞机、发动机故障率大为降低。 我国民航依靠各方面力量,集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省会、直辖市和自治区首府和重要开放城市机场,全部进行了新(迁)建和总体改建,以及适应业务量增长的后续扩建。近年来,较多新建了支线机场和通用航空机场。强化了机场和飞机的安全保卫设施。全面进行了空中交通服务系统的技术改造,建成若干管制中心,不断增添先进的空管和通信导航设备。 我国民航持续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和技术力量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但与过去的落后状况相比,已经得到根本改观。现在,民航平均每天新增一架运输飞机,每月都有新建和改扩建的大中型机场项目投产,各类人才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职工队伍精神面貌很好,保证了生产的快速增长和安全水平的提升,实现了安全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