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师生调研精准扶贫
时间:2018-11-22 04:3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中新网湖北新闻11月21日电 (文/冯佩瑶 张志颖 王旭颜 图/樊家豪)在不久前的第十四届湖北曲艺“百花书会”上,保康渔鼓说唱曲目《赵家山寻水记》从全省89个参选节目中脱颖而出,入围现场决赛。该节目讲述了在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激励下,襄阳市保康县马良镇赵家山村干部群众一条心,解决千百年来村民吃水难的故事。 解决吃水难问题只是赵家山村扶贫攻坚故事的一个缩影。该村位于鄂西北的大山深处,平均海拔1000多米,占地面积6.61平方公里,全村有62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31人。这里的村民曾经吃不了干净水、走不了平坦路、住不了干净房,生活生产极其不便。近几年来,赵家山村借助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完善基础设施,引领农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把一个缺资源、乏优势的贫困村,打造成了一个县级精准脱贫的示范村。 为了深入调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促进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提升,11月9日至11日,由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8名师生组成的社会实践团队到保康县赵家山村进行了实地走访,亲身感受了国家“精准扶贫”战略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偏远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挖井掘源:村民喝上“幸福水” 2017年4月12日下午,赵家山村万人空巷。鞭炮声中,村民们面对着机井喷涌而出的清水笑逐颜开。 赵家山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水难以保存。过去,村民们只能通过下雨天接水、到远山背水、挖坑积水、找溶洞取水、政府送水等方式解决人畜饮水问题。“送礼送清水”“水油同价”是村民们吃水难的真实写照。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村民们在后山顶砚窝池打堰蓄水,几代村民肩挑背驮运黄土,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五次修建,蓄水工程终于建成。然而砚窝池由于蓄水能力差、水质没有保障等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村民的用水需求。 “14岁时,母亲有天让我去张家岭的碾盘湾挑水,那里是附近唯一的一个水源地,七八个村的村民都在那里挑水。我去一看就傻眼了,人山人海,全部都是来挑水的。年幼的我从上午排队到天黑,才舀了一担水。”赵家山村支部书记赵祥华对儿时的这段经历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时他就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解决村民吃水难问题。 担任村支书后,为了让村民吃上干净水,赵祥华一有空就在村里四处勘察。终于,他在全村海拔最低的“老井”处发现一个建水站的地方。然而,那一带不通公路,赵祥华又带领村民日夜赶工修建了一条“饮水通道”。 2016年9月18日水泵安装成功,但是村里20%的村民饮水难问题仍未解决,且水质容易富氧化,饮水仍不“放心”。 2017年3月,为彻底解决赵家山用水问题,保康县委书记(时任县长)张世伟大胆创新,打破“喀斯特地貌不能打井”的旧思维,邀请地质勘探专家进行实地勘察,利用核磁探测技术,采取卫星定位和水系数据分析,最终在该村郝家冲发现了地下水源。 4月2日开始打井,次日,一股清泉在空压机的增压下汩汩流出,现场一片沸腾。经十日奋战,机井成功出水,可满足全村用水需求。483米深的井下,涌动着村民们的“幸福源泉”。 78岁的村民杨德新,已瘫痪在床十多年,听说石头下打出了水,他硬是让儿子用三轮摩托车载着自己来到水厂,亲眼见证这一时刻,并当场喝上了“幸福水”。 为保障水质,赵家山村建起了水厂,配备了降氟和消毒设备,进行二次取水后再供村民饮用。如今,赵家山水厂日出水量达120立方米,赵家山和临近的苏家寨、云旗山、张家岭等自然村2000多人彻底告别了吃水难的历史。 整合资源:软硬条件“换新颜” 改善基础设施是赵家山村脱贫攻坚的第一步棋。2011年前,该村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车在路上行驶底盘会被磨破,村民们曾把行驶在路上的车比喻为“爬行动物”。 为解决制约发展的交通瓶颈,2012年马良镇张家岭通往旦江的道路开始硬化。张旦公路贯穿赵家山村,道路硬化时需要占用山林和耕地,按照国家的标准,一亩耕地可补贴38400元,不想再走山路的村民们主动提出只要6000元,其余的钱都用来修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