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声特别报道《见证》:40人动情讲述40年改革故事(2)
时间:2018-11-22 04:1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从初中开始就喜欢科幻小说的记者徐菁,是刘慈欣的忠实读者,对于这个跟同事“交换”来的采访机会,他格外珍惜并进行了充分准备,原本约好的个把小时的电话采访被他“磨”成了3个多小时的面对面专访。 《乡恋》、《难忘今宵》、选秀评委、耿直……这些都是曾经出现在李谷一报道中的关键词。然而,记者沈静文到李谷一家中采访却发现她“很不一样”,“穿着格子衬衫,家里冷清,熟练地照顾着卧床的丈夫,声音响亮,会哽咽会笑骂……我希望把这种真实印象传递给听众。” 让沈静文最受触动的一刻,就是李谷一说:“我长了一个很抒情的样子,但是我性格很刚强,宁可死我也不认输。”这句话后来也被沈静文用在了标题里。 “李谷一在1979年年底录制的歌曲《乡恋》被称为‘新时期中国大陆的第一首流行歌曲’,她在时代转折前对自己文艺理念的坚持,堪为文艺改革的标杆。”作为采访者,沈静文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展现她做决定的逻辑,从“改革者”而不仅仅是“艺术家”的角度重新认识她。 用高岩的话说,不是简单地给见证者们贴上时代的标签,靠“新时代的……”“新时期的……”之类的评价和没有依据的溢美之词去展现人物。“他们身上最可贵的是改革创新精神,要把人物的先进性、时代性通过他们的思想和实践反映出来。” 集团队之力创新, 为主题报道增值 调查记者出身,作为一名主持人,郭静坦言,“播”并非她的强项,但她的旁白却成为这个系列的一大亮点,很多同行听了觉得很新奇,纷纷打来电话跟她“切磋”《见证》在播音上的创新。 “前十期一直在不断找感觉,第一期节目至少拿出了4个版本。”郭静告诉记者,在播音过程中,她不断感受到当年的见证者很多是“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在寻求突破和进步”,自己有了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想让观众从“风轻云淡”的讲述中听懂这些故事的“内在语”“言外之意”——就是改革开放的不容易,也因此形成了与以往主题报道所不同的突破。用郭静的话说,就是每期节目,不论是对历史的追忆,还是立足当下的评点,始终保持站在今天、回望昨天的情绪中。“既有基于个人理解赋予追忆历史事实时的代入感,又有相隔时空立足当下的思考,形成了一种若即若离,沉浸历史又能跳脱到现实的新的观察视角和语态。” 而这样的“增值”效果正是策划人高岩所期待的。在高岩看来,调查记者出身的郭静在业务上很执着,对于选题也有自己的思考,符合《见证》对作品思想性的要求。“郭静通过深刻理解选题背后的思想性,在播音环节对稿件提出了很多中肯建议,实现了对作品的再创作。” 事实上,这样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在《见证》中还有很多,比如明确细化的专业化分工。高岩介绍,40余人的创作团队中包括主策划、审稿人、记者、视频拍摄、新媒体编辑、主持人,甚至是音响师、录音师,以保证节目制作在各个环节上尽可能达到最高水准。 “正因为团队作战、专业化分工,《见证》系列不会停留在个人视角,而是成为一个团队作品,可以避免主题报道因个人的业务、年龄、视野不同而造成的局限性。”这也是高岩通过此次报道所总结出的经验。 此外,《见证》十分注重新媒体传播。在高岩看来,主题报道做得好不好,传播力和影响力是关键,因此,《见证》在策划阶段就考虑到了针对不同渠道进行不同形态产品的传播——除了传统的广播节目,还在微信上发布图、文、视频综合的专题报道,在微博上主打短视频。 高岩特别强调,短视频不是人物专题片,也不是广播作品的视频版,“短视频最多3—5分钟,要剪出报道中最有新闻性、最具冲击力的片段进行传播”。 事实证明,这样具有新媒体思维的产品也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见证》系列平均每期的视频点击量都在1万+,最高的一条达到了60万。 《见证》系列报道 1.胡福明:最好的文章是能在历史上留下印记的文章 2.严金昌:小岗村为何进行了“二次土改”? 3.郭凤莲:从“农业学大寨”到“大寨学全国人民” 4.温元凯:我的建议,邓小平只拿掉了四个字 5.章华妹:第一张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的诞生 6.年广九:因为卖瓜子被邓小平提到三次 7.龙永图:中国开放,美国一点都没吃亏 8.梁广大:邓小平用七个字回应了社会对特区的非议 9.赵启正:擦亮一颗东方明珠 10.刘向东:外国游客来曾在走廊搭床,赚外汇从建合资饭店开始 11.濮继龙:一分钱没有,大亚湾核电站是怎么建成的? 12.柳传志:挺过了很多不安全的时刻 13.丁磊:马化腾、雷军曾经都是我“网友”,那时每天只能上网3分钟 14.吴协恩:“天下第一村”要夸不倒、吓不倒、难不倒 15.华生:双轨制是中国人的一个伟大创造 16.李谷一:我长了个很抒情的样子,但是我很刚强 17.苏明娟:我个人的一小步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大步 18.俞敏洪: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奋斗过 19.王利明:中国民事立法40年走过了西方国家数百年的道路 20.王灿发:中国的环境法还要保护全球的环境 21.赵季平:《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是叛逆式的横空出世 22.冯仑:大时代里的“风马牛” 23曾光:抗击非典,上这么一堂公共卫生课就能毕业吗? 24.刘向阳:不希望灾难来临,但它真来了,我的职责就是救人 25.胡楚生:有胸怀有担当才是贸易大国 26.郎朗:那张专辑在德国竟然非常神奇地卖了15万张 27.胡小燕:作为首批农民工人大代表,曾一天收到2000多封邮件 28.王江云:中消协曾经很支持王海 29.刘慈欣:没有一个科幻作家预言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30.朱清时:南科大的进与退 31.杨利伟:我那时是开着“拖拉机”上天,现在都是“小轿车”了 32.程不时:大飞机,造与买的逻辑 33.苏权科:港珠澳大桥背后的40年中国桥梁史 34.张青松:登上极地科考的“破冰船” 35.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给铁路留下一部历史 36.刘永好:民营企业有希望 37.樊建川:特别特别热爱改革开放,给了民间博物馆更多可能 38.贾樟柯:它是我的时代,一直在吸引我 39.杨扬:竞技体育不再是衡量国家体育发展的唯一标准 40.刘丽英:办案就是要办成“板上钉钉带拐弯”的铁案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今年深圳已有15名儿童因交通事故身亡
- 下一篇:中国家庭买房产不买股票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