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首创”的力量有多大 我国农村改革发源地(2)
时间:2018-11-19 01:4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到收成时,这个队打了43万斤粮,比承包前足足多出了21万斤粮,几乎翻了一倍!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提出,这个“包”字可不敢碰,经充分酝酿,广汉县委把包产到组改为定产到组。 1978年初,广汉县委正式在金鱼公社启动了“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试点。一个“定”字定了心,社员们在分到的责任田里,甩开膀子干开了。1978年金秋,金鱼公社的稻田里到处都是一派丰收景象,增产了520万斤。 而在离广汉1600多公里的东边安徽凤阳小岗村,严立华等18位农民在1978年那个冬夜,也按下了开启“大包干”的红手印。 几乎同时,广汉和安徽小岗村等地农民首创的各项农村改革,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 不断迭代的现代农村传奇 空中俯瞰广汉市金鱼、连山等乡镇,整齐田块一望无垠,这是川西平原稻田最集中连片的地方,合作社是主要经营方式。当年承包盼分开,如今集中为哪般? 60岁老农黄明水的故事,是最好的答案。 黄明水个头不高,戴着眼镜,斯斯文文。他是第一批富裕起来的农民,别人进城买房,他则深耕土地--1982年就承包了两亩地,1997年第二轮土地承包,他一口气流转上千亩土地。 黄明水说,承包解决了口粮和灵活性问题。但吃饱肚子的农民,逐步面临自我发展、产业发展等新问题。单打独斗种粮不赚钱,一些农民选择外出打工,土地撂荒,家人分离,都不是个事。 “都不种田,吃的从天上掉下来?”黄明水说:“我相信种田一定能赚钱,但是必须上规模、上技术、上机械。” 党的政策不断响应着种粮大户的心声,涉农项目、科技、信贷纷纷送到适度规模经营者身边。黄明水放开手脚,先后投入600多万元购置农业机械,其带领的锦花粮食专业合作社流转了6000多亩土地。在这金灿灿的大地上,机械化耕作实现了粮食一年两熟,小麦亩产上千斤,水稻亩产1200多斤!入社农民每年收入上万元。 这样的合作社在广汉有506个,土地流转面积15.3万亩,占广汉总耕地面积的46%,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79.6%。广汉稳住了粮和农,成为成都平原最重要的“天府粮仓”。 沱江岸边,是农业部授牌的“全国最美渔村”--三水镇友谊村,一栋栋白色小楼临湖而建,清风徐来,荷香倒影。过去广汉最穷的角落,如今成乡村振兴的尖兵。 54岁的友谊村党支部书记邹顺明说:“不断淘汰自己,有舍才能有得。” 这个村靠挖河沙解决了温饱,但挖得千疮百孔,破坏了环境,于是他们停止采沙,沙坑放满水养鱼。从散养到密集养殖,再到发展渔家乐,感到致富能力参差不齐。十八大以来,中央重视农民财产性增收。结合本村特点,征得上级同意后,他们搞起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试验,把村集体资产量化为每位村民的股权,股东授权将集体土地合法招标。 “资本不愿下乡,一大担忧是怕扯皮。”邹顺明说:“农民股东化,更符合现代企业需求。” 今年夏天,引进的水上乐园爆满,每日游客上万人次;国家级钓鱼赛事在此举办。2014年来,村民人均纯收入由1.1万涨到近2万,大步迈向共同富裕。 广汉人40年的“制胜法宝” 尊重基层创造,在广汉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则”。 改革之初,广汉农民刚吃饱肚子就跳进商品经济的“海”里扑腾,社队企业村村点火。原广汉县委书记叶文志回忆:“那时广汉人称'小香港'!新企业多,皮包公司多,客商多。县城一共才两万人,外地客商每天来5千人,竟把广汉的菜都吃贵了!我们宁可政府掏钱补给市民,也要保护基层的活力。” 大浪淘沙,有了小散企业的出发,才有如今石油装备、电气、通航等产业集群的精彩! 2018年6月2日,吉林大学“地壳一号”万米钻机创造了井深7018米的亚洲新纪录,我国成为继俄罗斯和德国之后、全球第三个拥有该项装备和技术的国家! 这台钻机产自位于广汉的四川宏华集团。这家中国最大、全球领先的陆地石油钻机出口商,当年为11名石油职工下海创办。 同在广汉,参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核反应堆项目、飞机制造等国家重大项目的汉舟电气,当年也是由国企职工下海创办。正是基于“尊重基层创造、充分鼓励活力”的“制胜法宝”,才让广汉经济板块,从县级经济开发区,成长为国家级高新区! 世上没有一成不变,也没有一蹴而就。迭代创新这一互联网思维,不经意间,40年里在广汉人手里付诸实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