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息之地》:震撼灵魂的中国改革开放史诗

  imtoken     |      2025-04-21 08:39

你生在那里 其实你的一半就死在那里

所以故乡也叫血地

——贾平凹

作为霍猛导演的第二部长片,《生息之地》延续了前作《过昭关》对于中国乡村的持续凝视,以独特的长镜头影像美学叩击着观众的心灵。导演再次以诗意的镜头捕捉逐渐远去的乡愁——从爷孙共骑三轮摩托穿越尘土飞扬的公路,到十岁徐闯眼中村庄四季轮转、生死离别的画卷,导演将个人记忆拓展为村庄里众生的低吟浅唱,对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故事和人进行了更深更远的探寻……

《生息之地》记者发布会(图/©Xinchen LI)

《生息之地》记者发布会(图/©Xinchen LI)

生于河南周口的霍猛导演,童年便是在乡村度过。那里的泥土、麦田、乡音构筑了他生命中最初的诗行,也铸就了中国人勤劳、善良、坚韧与乐观的本质。霍猛的作品总是聚焦于“乡村与现代性”的交汇处,他用纪录片般的真实,捕捉生活中那些微小而璀璨的瞬间;通过个体的日常叙事揭示时代变迁下的文化断裂与精神困境。非职业演员的自然演绎、晨昏中柔和的自然光线,都为影像画面注入了流动的生命力。霍猛导演的作品兼具诗意与批判性,是“中原大地上的影像诗人”。

《生息之地》剧组在柏林

演员姚晨作为监制参与到了《生息之地》电影制作当中。《生息之地》在金鸡创投大会上便以其细腻、深邃的“人与土地的质朴情感”打动了当时担任评委的她。她积极为影片引入优质资源,让这部作品得以在国际舞台上闪耀。自《脐带》《送我上青云》以来,姚晨对女性视角的敏锐捕捉,使得影片中那些乡村女性形象更加鲜活、生动,她们既是这片土地温柔的守望者,也是时代洪流中的坚韧抗争者。

影片的总制片人、六届金鸡创投大会评审蒋浩也在接触项目之初就被剧本独特的文学魅力所折服。蒋浩表示:“片中鲜活呈现的乡村生活图景和对大量非专业演员表演的把控,都证明了霍猛不仅是一个好编剧,也同样具有将文学想象精准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电影语言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坚定支持这个项目的最大原因。霍猛的叙事充满细腻的情感张力,又能反映更广阔的时代背景,非常难得,相信这个故事能引发观众对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

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乡村逐渐隐没于城市的喧嚣中,年轻人奔向繁华,村庄里的生活被“城市化”的浪潮悄然改变......而那些留守在村落中的老人、妇女与孩童,他们的故事又由谁来诉说?霍猛导演的影片聚焦于河南的村庄和这片土地上的普通人,用带有魔幻现实色彩的的镜头语言在纪实的底色中注入诗意。河南方言的对白是这片土地上流动的文化根基,为影片增添了更原始的乡村肌理,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勾勒出村庄上人们的血肉。

《生息之地》剧组在柏林

《生息之地》的故事从一个十岁少年徐闯的视角展开,因父母工作原因,徐闯一直寄居在乡下姥姥家,他和堂舅李饱的儿子赖蛋是一对好朋友。1991年,徐闯经历了家族中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在岁月静流之中感受着亲人之间隐忍又浓烈的情感。那一年的乡村也在悄然改变……不同于前作《过昭关》的空间叙事,《生息之地》的电影内部时间跨越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在导演看来,时间提供了一个场域,在这个场域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浓烈的情感连结,同时也看到了一个时代的悄然变化。

故事发生在1991年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从沿海慢慢地延伸到内陆。河南的一个村庄里,少年的父母外出南下去了远方讨生计,他跟着小姨和姥姥、姥爷一家则留在村子里生活。生老病死,四季变化,故乡和家又是怎样的概念,少年最开始对于这些深奥的问题并没有答案。

三月是小麦生长的季节,麦田初绿,故事的开始却是一场葬礼。徐闯对于家中长辈的离世依旧懵懂,反而因为葬礼的缘故,父母返乡,可以短暂地和父母相聚。导演通过平移长镜头和群像嘈杂的画外音调度,似一幅画卷般,展现了乡村中的哭丧风俗。中国人依靠土地生活,最终又化作一抔土,永远和生养自己的土地作伴。导演将镜头对准土地和麦田,对准在田间劳作的农民,他将画面的三分之二都留给了土地和农作物,对于农民来说,面朝黄土,背对苍穹便是他们每日的生活。而他们过的日子是依靠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每一束光线穿过细嫩的麦穗,都映射出中国农民世代相传的坚韧和执着。